7、上课

  红旗大队这边靠南方点,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很适合种冬油菜。

  油菜喜冷凉,比较耐寒。

  红旗公社在12月前就已经把油菜种下去了,现在处于幼苗期,远远望过去是绿油油的一片。

  油菜在次年四五月份可以收获,是榨菜籽油的好材料,这几乎是红旗大队食用油的全部来源。

  可对于70年代的人们来说,菜籽油哪有猪油香呢?

  猪油好啊猪油香啊猪油贵啊。

  许域他们今天又要嚯嚯猪油了。

  许域姜剑威回来后已经是接近中午的时间了,自从昨晚姜剑威坦白在山上的大胆举动后,姜剑威也不藏了,拿出在山上挖到的冬笋和在山上种的土豆和胡萝卜,打算做冬笋炒腊肠和铁锅炖菜。

  在蔬菜匮乏的六七十年代,通常是大白菜和萝卜统治整个冬天。姜剑威不知哪里搞来的土豆和胡萝卜的种子,各式各样的菜他都往地里种。

  炖菜要的时间久些,把土豆和胡萝卜滚刀切块,放入锅中,加入猪油生抽料酒少许白糖和一些些八角调味,加入大半碗水,加大柴火熬煮收汁,土豆和胡萝卜都十分软烂,一抿就化,糯糯的。

  这个时候大家会加入一点地瓜干调味,许域没试过,觉得有点像黑暗料理,阻止了姜剑威往里头丢地瓜干的行为。

  新昌县这边的香肠是咸的,不像广式香肠那般甜口,甚至带些辣味。

  把冬笋剥去外衣,改刀切片,焯水一分钟。

  加入胡萝卜片烫煮一分钟,把冬笋片和胡萝卜放凉水静置一旁。

  挖一小勺白净的猪油,滋啦一声滩成液体,还没放腊肠下去,就好似闻到了肉腥。

  把冬笋片和胡萝卜腊肠一同丢进去翻炒,加上院子角落里种上的大蒜叶,冬笋鲜香脆爽,胡萝卜很好地中和了咸味,简直色香味俱全。

  又是吃肉的一天。有些奢侈。

  腊肠和炖菜理应配大米饭。

  不管是不是借口,这句话肯定是正确的,更何况许域非常馋大米饭。

  许域的手艺的确很不错,他脑子里装满了各种美食佳肴。

  可日子是两人一起过的,不可能总是许域做饭吧。

  许域指导,姜剑威切菜,许域炒菜,姜剑威递菜,其乐融融。

  更何况猪油腊肉酱油这一波操作下,无论怎么说料这么足,怎么可能不好吃呢,更何况是经常一锅乱炖只为解决饱腹的姜剑威来说呢。

  姜剑威足足干了三大碗米饭,连那碗炖菜的浓汁一起拌了去。

  许域也丝毫不让,不过他没姜剑威那么厉害,也是干了两碗大米饭,把肚子撑地圆滚滚的。

  光盘成功。

  …

  田成方,渠成网,地平如镜。【1】

  六七十年代正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这为之后的包产到户粮食大幅增长奠定了基础。

  不同于姜剑威,许域的任务是学习化肥,不必去参加那如火如荼的改地工作。

  所以许域一整个下午都待在屋子里翻看刘树人给他的资料。

  刘树人的批注很多,字迹密密麻麻地散落在碳印好的字行间,挤挤囊囊地,看了一会眼睛就有些不舒服。

  刚想记些笔记才发觉姜剑威这里没有笔和纸。

  只看书不动笔非常挠心抓肺,总觉得缺了些什么程序。

  许域忍着不适继续往下读。

  一整个下午许域先通读了一遍资料,大概讲的内容是水稻的从育苗插秧到收割去壳的一生,详细介绍了在水稻各个时期需要注意的事项和一些小诀窍。

  天气很冷,可是炕不可能整天烧着,许域也不可能一直待在炕上。

  把昨天买的热水袋灌上80-90度的热水,烫得惊人,能维持一段时间。

  其实屋子里还有蜂窝煤炉子,一热水壶那般大小,外头是藤编的,用这玩意就要注意通风,不然容易一氧化碳中毒。

  姜剑威之前一直没想起来这玩意,主要是他经常在外边,根本用不着,发现许域那么怕冷就翻出来使。

  煤炉子一般直接称它为火炉,把茶壶架在上头,可以一直喝到滚烫的热水,许域他们昨日已经买了热水壶,便不再用它温热水了。

  火炉可以用来取暖,把冻僵的手直接靠在藤编网状地外壳处,或者放一层布料会更不烫手。

  许域干坐着不动也觉得暖呼呼的,很舒服。

  窗外日光弹指过,席间花影坐前移。【2】

  许域没再看下去,太暗的环境看书实在费眼睛,看书这事有的是时间磨。

  火炉其实还可以做饭,许域估摸着姜剑威回来的时间。

  看着火炉灵光一闪,拿出角落里的一块老姜,刮去老姜的皮后,切成小块,放一小碗清水,掀开火炉的盖布,转而煮起姜汤。

  许域是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现代生活那么便利,他实在不会做馒头这件费时费力的事儿。

  面糊他倒是会,许域决定了,晚上吃暖暖粘稠的面糊糊汤。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