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逛街,南方的香蕉

在羊城外地人买干货,一般去干货店,价格比较贵,不过质量有保证。

  本地人则喜欢去番禺,那边距离港城比较近,有一个大型的农贸市场。”

  “谢陈哥了。”

  李爱国骑着自行车跟在陈队长身后。

  陈队长绝对是一个“能人”。

  看他五大三粗的一个爷们,但心细如发,能够在大街上抓到还没动手的小偷,自然也清楚李爱国他们的用意。

  谁能不喜欢物美价廉的商品呢?

  自行车在温暖的春风中一路驰骋,行驶了足足半个小时。

  周围的楼房已经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低矮房屋和粉刷在墙壁上的大幅标语。

  再行驶一段路,街道上的人流逐渐密集起来,李爱国知道这已经进入了番禺的地界。

  具体来说,这里应该叫做市桥,在民国时期已经成为了一个集市。

  市桥马路狭窄,路宽8米,沿马路两旁的店房建有跨越行人路上空的“骑楼”,颇具南方的风格。

  跟羊城市中心相比较,这里才算是真正的南方城镇。

  陈队长要找的集市是个十字路口,位于桥东、大东、大北、东涌四路交叉点。

  李爱国看到旁边有供销社,进去一打听,还真有椰树香烟。

  这种烟在京城也是大名鼎鼎,使用的是津巴布韦等地区优质的烟叶,还带过滤嘴。

  价格也不便宜,一块二一包,李爱国买了两条。

  打开其中一条,取出三盒,给周克和陈队长每人一盒,自己揣了一盒,其余装在帆布包中。

  陈队长拿过烟沉默了片刻,最终什么都没有说,装进了兜里,指着远处的集市介绍。

  “市桥人将这个交叉点称为‘十字路’,街边卖货的大部分是真正的渔民还有社员。”

  李爱国到集市一看,压根不像想象中的大型市场,反倒有点京城鸽市的感觉。

  一条街两旁摆着摊位的自由市场,连个遮雨棚都没有。

  唯一的区别就是那些摊主们不用担惊受怕,坐在摊位前面,抽着水烟袋扯着闲话。

  市场上有新鲜的鱼虾,各种海产干货,最引起李爱国注意的就是有七八辆架子车上装了堆尖堆尖的香蕉。

  “老陈,香蕉不是到十月份才成熟吗?现在怎么有了?”李爱国停下脚步问道。

  陈队长正在帮周克寻觅海产干货,闻言站起身笑道:“香蕉一年四季都能成熟,成熟时间应该是看栽种季节,具体情况我也不清楚。”

  “原来是这样啊.”

  李爱国深深的看了看那一挂挂香甜的香蕉,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香蕉北方农村真的很少见,很多人基本都没怎么见过,大多在市级以上城市才有卖香蕉的。

  去年刘国璋送给了李爱国家一挂香蕉。

  刘光福见到了竟然把香蕉说成是“手指头”,惹得陈雪茹哈哈笑,当场掰了一根香蕉送给了他。

  现在想来,刘光福这货可能是故意的。

  总之,就算是在京城,香蕉也很罕见,价格极高,一般老百姓压根买不到。

  如果把南方的香蕉运到京城,岂不是能够大挣一笔。

  只不过李爱国生性谨慎,很清楚之所以没有人这样干,肯定有原因,还要细细筹划才可以。

  他扭过头也去看向海产干货的摊位。

  陈雪茹虽没怀孕,但是也可以买一些具备美白功效的干货。

  旁边卖香蕉的是羊城郊区大石公社的社员。

  看到有两人盯着香蕉看,生产队长陈大宝激动起来,烟头甩在地上,想要站起身。

  见两人又扭头去看卖海产干货的摊位了,他气得一屁股坐了回去,摸出一根皱巴巴的土烟抽了起来。

  “支书让咱们来卖香蕉,这下好了,每天交2分钱的管理费,足足三天了,总共还没卖掉一百斤香蕉,连裤衩子都赔进去了。”

  旁边一位社员无精打采的说道:“谁说不是呢!只是咱也没办法啊,为了响应上级号召,咱们七八个公社把田全都改成了早香蕉地。

  要是这些香蕉卖不掉的话,咱们都得饿肚子了。”

  “我看啊,上面的领导压根没有调查,拍着脑门子就下了决定。”另一个社员气呼呼的说道:“有了成绩是他们的,反正轮不到他们饿肚子。”

  见两人越说越过分,生产队长陈大宝摆摆手说道:

  “行了,上面的决策,不是咱能议论的,还是想想该怎么把香蕉卖掉吧。”

  嘴上说着想办法,陈大宝也清楚搞不好今年公社里的社员还真得挨饿。

  香蕉产量大,价格也便宜,只有二分钱一斤。

  关键大家伙的日子都不好过。

  另外,隔壁十几个公社也推广了早香蕉,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谁会舍得花钱买香蕉呢。

  在以前,他们还可以用小舢板把香蕉送到港城。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