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没有砸招牌

  志明和春娇都是杨叶铁粉,两公婆在儿子张天乐九岁生日的时候,送了他一套插图版的《逍遥游》小说,作为生日礼物。

  从此,张天乐打开了幻想世界的大门。

  自从《逍遥游》传出开拍的消息,这电影就是张天乐小朋友最期待的事情了。

  这本以《哈利·波特》为蓝本改造而成的小说,于1985年问世,花了整整十年才连载完毕。

  耗时如此之久,除了杨叶没空,改编难度也很大之外,更是杨叶故意为之。

  杨叶和罗琳一样,是把它当成儿童文学来撰写的。

  每一部小说的生词量都是逐步增加的,每一部的故事也发生在一个学年之内。

  这样确保小读者能够随着年龄增长,一部接一部,顺畅地看下去。

  在原时空,由于罗琳没有什么名气,《哈利·波特》写出来后,曾遭遇十二家出版社拒稿。

  1997年6月,小说首次出版,印数只有区区五百本。

  其中三百本流向了图书版,在市面上售卖的只有二百本。

  二十年后,哈利的首版图书,每本价值高达三万英镑。

  很多人以为《哈利·波特》的热度是靠电影带来的,或者是华纳看中了哈利·波特,花钱把这小说捧火的。

  其实恰恰相反,《哈利·波特》是小说带电影,而非电影带小说。

  它一出版就大火,被人争相传阅,于是很快再版。

  1998年在美国出版后,立刻霸榜,而且是统治级的,销量碾压其他小说。

  《哈利·波特》是因为销量太爆炸了,才被华纳看中的。

  否则的话,华纳根本不会发现它。

  就算发现了,一本无人问津的小说,华纳又没疯,怎么会冒险投资上亿美元去拍摄成电影?

  《哈利·波特》2000年被引进到中国,一次性推出了前三部,迅速引起哄动,风靡校园。

  当时中国图书市场畅销前三名的小说,都是《哈利·波特》。

  而电影直到2002年才在中国上映,也就是说在中国的爆火也并非电影带动。

  《哈利·波特》在中国的正版销量是2000万册。

  在幻想小说类目,仅次于《盗墓笔记》的2600万册和《龙族》的2100万册,持平《鬼吹灯》。

  当然,电影的成功又进一步助推了小说的销量。

  《逍遥游》的出版情况和《哈利·波特》不太一样,它没有电影配套上映,只有小说单打独斗。

  1985年,它在《青鸟画报》上连载之后,立刻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随后就开始出单行本,逐步风靡华人世界。

  在内地市场没有被开发出来,卖的全他妈是盗版的情况下,各种中文版的正版销量加起来仍超千万册。

  在非华人市场,则是靠着杨叶的名气来背书,翻译成了多种语言,正版销量三百多万册。

  截至1997年,《逍遥游》的正版销量达到了1500万册。

  这销量虽然和《哈利·波特》比起来不值一提,但它是一套中文小说,这已经是非常恐怖的数字了。

  而且国内市场的盗版非常猖獗,算上的话起码要翻几倍。

  在小说连载完毕之后,杨叶开始启动版权开发。

  作为世界知名的电影导演,首先当然是将它拍成电影。

  杨叶为此做了很多准备,甚至让徐刻连拍了《中华英雄》、《风云》、《蜀山传》三部特效电影,只为给紫气公司练手。

  现在,这部电影终于要问世了。

  ……

  张天乐坐在他爸妈志明和春娇中间,吃着免费的爆米花,喝着可乐,满心期待地盯着大银幕。

  戏院里灯光一黑,屏幕亮了起来。

  一个小男孩骑着单车掠过夜空,白杨影业标志性的片头出现在了大银幕上。

  随后是联美影业、角川映画等公司的LOGO。

  这部电影杨叶没有主演,而且他以后也不打算再主演电影了。

  所以引入众多合作伙伴联合投资,以确保电影上映后在该国市场的支持力度。

  片头出完后,电影正式开始。

  一个普通的小区里面,路灯忽然全灭,身穿白袍,仙风道骨的于承惠缓缓从夜色之中走了出来。

  紧接着,画面中出现了一只狐狸。

  于承惠对那只狐狸说道:“我早知道你会来。”

  那狐狸一个变身,张曼钰出现在画面之中,她和于承惠打了个招呼之后,问道:“那个传言是真的?”

  “恐怕是的!”

  “那个孩子呢?”

  “应该快来了吧。”

  此时,天空中掠过一道光芒。

  身材魁梧的成奎安踩着剑光,降落在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