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小小赌一把

  当初拍摄《终结者2》的时候,吴宇森作为副导演,积累了很多经验。

  到了《终结者3》升任导演,让杨叶省了很多事。

  杨叶每天拍完自己的戏就闪人,省下的时间就去忙基金的事。

  由于基金初创,保尔森没什么名望,很多时候都要他亲自出面。

  过去二十年,杨叶在电影业上的表现有目共睹,他在这个领域的统治力无人质疑。

  当杨氏私募基金出现的时候,立刻在北美资本界引发了很大的关注。

  这段时间,杨叶开始顶着他的爵士头衔,不断出入北美的上流社会。

  欧美的上流社会流行一种“名媛文化”。

  在一些富人举办的沙龙上,都会邀请许多名媛参加。

  这些名媛主要分为四类,具有欧洲皇室或贵族血统的人通常被认为是真正的名媛。

  其次是富豪家族的继承人,各个领域的女性杰出代表,以及走红的真人秀明星等。

  当然,还有许多假名媛,她们想方设法包装自己,然后出入这些场合,以期能够钓到金龟婿。

  在后世的中国,还有专门的名媛培训班,专门学习如何勾引,伺候富人,还有人成功上岸。

  比如郭富成的老婆,据说就是名媛培训班出来的。

  在中国崛起之后,许多名人的女儿也被邀请去欧美参加这些名媛舞会。

  比如功夫巨星李联杰的女儿,菊花的二公主、赌王的女儿都曾被邀请参加巴黎的名媛舞会。

  她们身着定制礼服、佩戴高级珠宝,与“骑士”共舞,这成为她们开始接触时尚界和媒体的契机。

  杨叶这段时间频繁出席各种沙龙,也因此认识了不少名媛,还曾化身“骑士”,和名媛共舞。

  杨叶不仅仅是世界顶级的富豪,他渊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谈吐更是让这些名媛青睐不已。

  这些名媛对这个大电影明星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她们还从麦当娜那里听说杨叶那啥非常凶猛。

  于是,他们纷纷向杨叶表示好感,和杨叶约会,杨叶也不客气,和这些名媛干了个爽。

  当然,干了个爽只是消遣,主要还是搞钱,拉人脉。

  杨叶公然宣布,他募集的资金除了传统的股票、楼市等行业之外,很大一部分会流向电影业。

  这意味着华尔街的资金多了一个新的去处。

  电影业的投资有多吸引人呢?

  进入九十年代后,电影业极度繁荣,世界各地佳作频出,电影票房也被不断推高。

  1990年至2000年间,北美电影票房增长了52%,外国市场也在爆发式的增长。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影的收入来源变得非常广泛。

  除了电影票房,电影公司还可以在广告赞助、录相收入、电视版权、电视点播、电影周边、游戏改编、小说出版等领域大赚特赚。

  这都使得电影成为当时最赚钱的行业之一。

  但是,电影业仍旧是一个风险极高的行业。

  因为随着市场越来越好,电影的制作成本也跟着水涨船高。

  在杨叶刚刚穿越的时候,好莱坞电影的平均制作费不到500万美元一部。

  进入九十年代,已经翻了五倍,达到2500万美元。

  以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为特点的“高概念”电影成为好莱坞的主流。

  制作成本超过一亿美元的电影开始出现。

  高投入意味着高回报,也意味着高风险,稍有不慎,就会血本无归。

  即使是斯皮尔伯格这样的商业大导,也有《太阳帝国》这样的滑铁卢时刻。

  所以,世界各地的电影公司都不会在制作电影的时候,投入太多的自有资金。

  他们喜欢拿投资人的钱来烧,这样可以做到旱涝保收。

  如果电影大卖,自然皆大欢喜。

  即使电影扑街,通过做账还是可以狠狠地赚上一笔。

  另一方面,因为股票市场不景气,加上银行利率很低,华尔街的资金非常充裕,甚至出现了一些募资规模达到100亿美元以上的超级私募基金。

  华尔街的金融资本亟需寻求新的赢利点,好莱坞良好的市场表现,自然就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以派拉蒙为例,即使在不佳的年份,派拉蒙的内部回报率也可以达到15%,如果是出品了《壮志凌云》的年份,回报率就更高了。

  而一般的对冲基金,寻求的回报率也就在12%~18%之间,由此可见,投资电影是一笔极其划算的买卖。

  只不过,如今世界各地的电影公司,风行的融资的对象主要是世界各地的电影片商。

  通常情况下,好莱坞一部电影无需上映,通过卖版权就可以收回80%的投资。

  而香港更夸张,连剧本都不需要,只需要拿着几个一线演员的片约,就可以融到几千万的投资。

  所以说,华尔街虽然有心跟好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