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朕随口问问,你随口说说

  柳婵抬头了头,就见眼前的萧临目光一瞬不瞬地落在她的脸上。

  她抿了嘴笑,又低下头不说话。

  萧临果然拧了眉头,追问,“看来是喜欢?”

  也不知怎的,他心里泛上一股酸酸的感觉,嘴角似有似无的笑意也有些僵了。

  他有些笑不出来了。

  “少年虽好,可臣妾喜欢年纪大一些的。”柳婵有些狡黠地靠近了他的怀里,小手在其胸口处点啊点,“皇上这样成熟的男子最好,知道疼人。”

  “朕如何疼你了?”萧临忍不住逗她。

  怀里的小姑娘抬头跟他对视,目光里带着深情,突然就亲了上来。

  两人唇间相贴。

  以往两人的亲吻都是萧临占主导,总是带着霸道的浓浓情欲,可这次轮到了柳婵。

  柳婵吻的稍笨拙了些,她伸手搂住了眼前人的脖颈,闭上眼睛轻轻吮吸着,像是在品尝世间的美味佳肴。

  萧临则是缓缓回手扣住了她的细腰。

  直到柳婵满面通红的用小拳头抵住了他的胸脯,抬头看着他,一副少女见了心上人的羞答答。

  “就是这样疼的。”柳婵还没忘记回答他的问题。

  萧临心里被她这副样子堵的满满当当。

  他轻笑一声,将人搂进了怀里。

  晃晃悠悠的马车上,两人靠着对方闲聊,聊着聊着就说到了武将的选拔。

  “习武者大多头脑简单,不懂的排兵布阵,而懂的这些兵将技巧的人,又大多是手无缚鸡之力,很容易纸上谈兵。”萧临说起这些也觉得头疼,“所以大夏朝的武将不如文官那般突出。”

  在先帝的时候,科举也分文科武科。

  文科倒是没什么。

  可武科那边,选出来的名列前茅者,放去军营里,却很难服众,不如直接从军营里的晋升来的痛快。

  萧临在兵营多年,深知武科制的弊端,所以一登基就取消了武科制。

  想当个武将的话,唯一的一条路就是从军。

  或许家中显赫,安排进容易取得战功的军营里,但也只能从普通小兵做起。

  如此一来,虽有货真价实的人才,却也是慢极了。

  “皇上这话不对。”柳婵摇了摇头,“不是武将不如文官突出,而是大夏朝富庶稳定,所以文官要多一些。”

  当逢乱世,打仗多了,武将才会冒头的多。

  可一个稳定富庶的朝代,大家就会将心思放在入朝为官上,所以文官就多。

  “也是。”萧临勾了嘴角。

  这个小姑娘说话最拐着弯地夸他好,大夏朝富庶稳定,可不就是夸他治理得当?

  不过,她说的确实有道理。

  萧临有时候会觉得她对一些朝政是有点想法的,虽然她看似并不在意,可说起来时也总能点个一二。

  他想了想,故意试探,“那你觉得朕如今重视科举是为了什么?”

  这个话题就明显有些深奥了。

  哪怕是放在任何一个朝臣的身上,怕是都会惊出一身冷汗,然后苦思冥想试图给他一个‘合格’的答案。

  当然。

  柳婵也愣了下,抬头跟他对视,似是不太明白怎么会问自己这种问题。

  “朕随口问问,你随便说说。”萧临鼓励道。

  帝王孤独,许多事情不能跟他人探讨,也不能被他人理解。

  可没人知道,帝王也想要个知心人儿。

  这个人的身份,是大臣可以,是后妃……他倒是也接受。

  “为了……”柳婵说的小心翼翼,“天下太平?”

  萧临挑了眉看她,示意继续说。

  柳婵倒是有些犹豫了。

  她眼下不太能拿的准萧临的意思,毕竟一直以来,她都毫不犹豫地将萧临当做帝王。

  且……帝王都不太喜欢他人揣摩一些东西。

  “尽管说就是,朕恕你无罪。”萧临看出了她的害怕,便将她又搂紧了,“婵儿,朕觉得你是第一个懂朕的人。”

  柳婵见骑虎难下,索性就咬牙开了口。

  她当然知道萧临对科举重视的用意。

  大义来说,确实是天下太平。

  这不仅仅是萧临的帝王术,更是每一任帝王都会被教导的基础。

  “将天下的读书人都汇集到皇上的身边,能考中进士的人,多是极为聪明的人,这些人一心想着为皇上卖力,便不会生出其他的心思。”柳婵轻声道,“如此,便是天下太平。”

  她还知道有关于这段解释的那个词叫什么。

  叫‘牢笼之治’。

  初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柳婵那时候也是忍不住背后生凉。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