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大明不妙曲
ms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徐光启指名道姓,非要宋应星和陈子龙二人去工部帮忙。
江宁赶忙拒绝,解释道:“这两人我有大用,种植玉米和番薯的事儿,全指着他俩呢。”
徐光启一听,毫不客气地把江宁数落了一顿,气呼呼地说:“就这么点小事,还用得着他俩?
江大人,你先把这两人借给老夫,我保证让他俩把种植红薯和土豆的详细情况都记录下来,之后再从户部给你挑几个经验丰富的农官,去帮你种那两千倾地。”
江宁仔细想想,觉得徐光启说的也在理,便点头答应了。
徐光启喜出望外,领着宋应星和陈子龙,高高兴兴地回工部去了,也不知道究竟要让他们去忙些什么。
这时江宁想起恩科武举马上就要开始了,便派人把李若琏找来,询问相关情况。
李若琏面露尴尬,禀报道:“启禀大人,各地文武举子差不多都已陆续抵达京城。
文人还好,顶多就是相互对骂几句。
可武人就不好控制了,时不时就大打出手。最近顺天府尹刘宗周大人,为了处理这些事,整日忙得焦头烂额。
这些举子打不得也抓不得,实在棘手。”
江宁听完,顿时火冒三丈,猛地一拍桌子,怒道:“召他们进京是来参加武举考试的,不是让他们来打架斗殴的!
老李,你立刻去贴出告示,告诫所有在京参加武举的举子,不论身份如何,只要敢聚众闹事、大打出手,一律剥夺功名,发配戍边军前效力,终身不得再参加考试。”
李若琏赶忙领命,去张贴公告。
随后,江宁吩咐将猛如虎和虎大威叫来,三人换上便装,准备上街查看情况。
刚出门不久,江宁一行来到一处茶楼。
只见茶楼里坐满了参加恩科的举子,有趣的是,文人在二楼,武人在一楼。
二楼时不时传来文人的鄙夷声:“一群粗鄙的武夫!”一楼的武举子们本就脾气火爆,立马回怼:“你们不就是会写点文章、吟几句诗吗?
有种的下来,老子一巴掌把你打趴下!”场面剑拔弩张。
江宁对此早已司空见惯,在这一路走来的途中,类似的场景已经遇见不少。
时不时就有锦衣卫校尉拿着告示前来,一边张贴,一边大声宣读。
总体来说,经过告示的威慑,没几个人敢真的动手了,大家大多只是嘴上骂几句过过嘴瘾。
不过武人在骂人这方面,确实不如文人厉害,多数时候都是武人被骂得只能干瞪眼,吃了嘴上的亏。
随后,江宁迈步走进茶楼,瞥见旁边有一张空桌子,便走过去坐了下来。
小二立刻满脸堆笑地迎上前来,殷勤问道:“这位客官,您想喝点什么呢?”
江宁微微一笑,说道:“随便来点就行。”
说着,他从怀里掏出几锭碎银子递了过去。
这时,江宁留意到身旁桌子上坐着两个人,从穿着打扮和气质来看,像是文人,没有武人身上那种粗鲁的气息。
这时江宁对两人的身份颇感好奇,便转过头,面带微笑地开口问道:“我看两位兄长应当是文人举子,可为何却坐在一楼呢?”
只见其中一名身材高大的青年转过头来,笑着说道:“这位小兄弟,你说得没错,我们二人确实是文人举子,但我们更喜欢和武人坐在一起。”
江宁一脸疑惑,追问道:“这是为何?”
另一名青年男子满脸傲然,开口解释道:“如今文人之中,空谈误国者不在少数,而武人大多能保家卫国,不惜战死沙场。
我等虽身为文人,却不屑于只在纸上高谈阔论,更愿意投身报国,像武人那般舍身保国。”
江宁听到这番言辞,心中不禁感慨,大明文武之间多有隔阂,可这两位身为文人举子,却甘愿与武人举子同坐,实在令人心生敬佩。
于是,他开口问道:“不知两位兄台尊姓大名?”
只见那身材高大的男子面带微笑,说道:“在下卢象升,字建斗,南直隶人氏。”
接着,那名身材偏瘦、神色傲然的男子开口道:“在下孙传庭,字白谷,山西人士。”
听到这里,江宁顿时惊得一下站了起来,满脸都是不敢置信的神情,脱口问道:“你是卢象升,你是孙传庭?”
两人见状,纷纷点头。
这时,卢象升笑着开口:“这位兄台,你认识我们兄弟二人吗?”
江宁仍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深知,明末时期能臣猛将众多,但眼前坐着的这两位尤为出名。
他们虽都是文人出身,可打起仗来比许多武人还要勇猛,堪称是明末支撑危局的顶梁柱。
随后,江宁赶忙拱手,脸上笑意盈盈,说道:“二位兄台的大名,在下可是如雷贯耳,今日有幸得见,当真是三生有幸!”
这一番话倒是让卢象升和孙传庭有些不知所措。
二人心中犯起了嘀咕,自己不过是进京赶考的普通举子,怎么就被眼前这人说久仰大名了呢?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