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鱼跃

  在南城门附近的一处居民聚集处,低矮院墙外,陈友河接过少年从杂石堆里挖出来的一个竹筒。

  打开竹筒塞子,陈友河看了看里面泛着黄的盐。

  用手指沾了些结晶,放进嘴里尝了尝。

  随后满意的点了点头。

  “够秤吗?”

  陈友河问。

  “少,少了一两。”

  少年答道。

  陈友河皱了皱眉。

  那少年见状急道:“大叔,这是行内规矩,不可满称。我也不骗你,别人也都是这个重量。您若不信,下次遇着其他私盐可细问一下。”

  陈友河在梅沙圩,也买过路边的私盐。

  不过那时都不是论斤数买卖,只按两数秤采买。每次也只买八九两,从来没有买过一斤的。

  他还真不知道,私盐贩子手里的食盐,一斤食盐不是十六两秤,而是十五两秤。

  听少年如此说,陈友河也不在意那一两秤的差数,便数了五十文铜钱给少年。

  少年接过钱,连连鞠躬道谢。

  拿了私,盐陈友河带着陈石头快速离去。

  他需要从西城门出城,那边靠近码头。

  “石头,买,卖私盐,朝廷都是要治罪的。”

  “尤其是贩卖私盐的行为,贩卖私盐一斤以上者,便可叛流放八百里,或刺配充军。或徒刑三月,夹刑七日丈五十。”

  陈友河一边走,一边和儿子诉说着朝廷对贩卖私盐的重刑。

  “那,买了私盐的人,又会受何种处罚?”

  陈石头没想到,朝廷对私贩盐者会动用如此重刑。

  “对于采买私盐的人,官府多数是处罚款或处劳役,超过一斤便可处罚款和劳役双刑。所以,非特殊情况最好别买私盐。”

  陈友河回应道。

  陈石头说道:

  “这么对比,采买私盐的人,可比贩盐者受的处罚轻了许多。”

  陈友河点头又道:“是呀!另外除了食盐不可私下买卖之外,还有铁,包括铁矿石亦不可私卖……”

  陈友河给儿子讲述朝廷的诸多禁忌,陈石头很认真的听着。

  不知不觉,两人走到了一处开阔地界。

  前方有一处特别高的建筑,开阔处的深处,有一个大水池,水池中央立着一个拿着书本的石像。

  看那石像的衣着应该是一位士人。

  “糟了,怎么走到钟楼来了。”

  陈友河见到前面开阔地,便说了一声。

  “爹,钟楼是何处?”

  陈石头问。

  陈友河道:“这处钟楼是四十多年前,咱们永兴县第一位同进士老爷,出资修建的给读书人聚会的地方。”

  “在钟楼周围有咱们永兴县三大书院,包括县学学堂和青松书院以及优露书院。包括县衙童生考试院也在这附近。”

  说话间,两人便走到了文心潭旁边。

  陈友河要穿过钟楼广场,去西城门。

  陈石头看向文心潭,文心潭旁边有读书人围着聊天。

  在那群读书人对面一个伸入水潭的建筑物里,亭台内有书生和小姐们,对着水潭里的鱼儿投喂鱼食。

  陈石头看到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抢夺空中的鱼食。

  忽然间,他很想看看,水潭里都有些什么鱼。

  念头一起,他抬腿飞快的冲向水潭旁。

  “石头,你别跑。”

  陈友河见儿子飞快的走向水潭,急忙赶上去。

  陈石头看清楚那越出水面抢夺鱼食的鱼儿后,却在靠近水潭时停下了脚步。

  “爹,我想到了。我想到办法了。”

  陈石头转身,重重的抱住陈友河的大腿。

  陈友河道:“你说甚?你想到了甚?”

  陈石头牵着爹爹的手,转身就往西城方向走。

  他边走边说道:“走,爹咱们回家,路上我和你说,我想到了整治蛾虫的方法。爹,这个方法一定会有用的。”

  陈石头拉着爹爹的手,一边走一边与爹爹讲解,他想到的防治蛾虫灾的方法。

  陈友河听了一半,皱着眉头问:“这怎么能行?要是没用处,我们今年的收成肯定要减产好多!”

  陈石头道:“爹,我们试一试吧!若不试的话,只要蛾虫灾一起来。咱们家稻田的收成肯定也要减产。若是成了,肯定是要增产的。”

  陈石头说的方法,看似有一点点道理。

  陈友河有些纠结,若按儿子说的方法去做。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