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

 然后那个州府的售卖报纸方式就从看报纸变成了说报纸。

  他们减少了报纸印刷数量,用多出来的钱盘下了一间茶楼,请了一个说书先生,每日里将新消息用说书的方式说出来,然后收听报纸的钱。

  如果听得觉得满意,或者落了半截,那茶楼里就有完整的报纸观看售卖。

  不过观看的报纸只有一张贴在公告栏,能不能看到全看您的本事,而且挤着看也太失身份。

  所以还是不妨买一份,反正除去一个铜板的听书钱后只用再出一个铜板。

  再捎带着卖点茶水零嘴,茶楼柱子上贴着着本地买卖消息和收钱打的广告。

  不出三月,那间报社就扭亏为盈,整个州城中的百姓也大多认识了德意楼三个字,知道这家酒楼有上好的琥珀光卖。

  这个经验被成功推广出去,让如今分布在各州府的报社十之七八都改成了说的形式,即便仍以售卖为主,也加了说报纸的形式。

  而且在这一步的基础上还衍生出了相邻州府互相寄送报纸,将其中故事性很强的刑案、奇事编撰成集,当成吸引人前来听报纸的手段,导致说书人成堆往报社投。

  哪怕是捡些故事传下去也好啊!

  赵昕在得知此事后,就传达了多在故事中掺杂抗辽平夏,学习古时名将,重现汉唐荣光,功名但从马上取思想的指令。

  以及试着探索一下扫盲的方式。

  纺厂的纺车在咕噜噜地响,不知何时才能从量变引发质变,但在此之前,储备一批拥有基础文化知识的人总不会错。

  赵昕也想过从系统中寻找答案。

  但他的系统一如既往地垃圾无良,纯纯骗氪,如果他不买大礼包,给出的就是无限重复答案。

  但凡他此时有能力动用行政力量进行全国性的扫盲活动,那他还查个屁的系统资料库啊。

  诶嘿,今日的汇报好像格外地厚啊。

  赵昕打开信封,两沓纸就从中滑出,然后将其中明显要厚实许多的那一份翻过来,就见上面写着“韦州报社八月汇报历三月扫盲经验方法汇总楚云阔”。

  第67章 因势利导

  赵昕对楚云阔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区希范是他钉在边境的一根楔子,掌握其人的动向与思想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

  而且区希范脑子里还经常冒出一些稀奇古怪,是不能写在箚子上,经由朝廷正常渠道出现在他面前的想法。

  比如说将西北边境军州添加进流放目的地这份豪华大名单,可以有效加快新增设军州百姓中的汉人占比。

  尤其是可以将文官们流放过去,因为如今新设州府是百废俱兴,任何一个粗通文字的人都是宝贵生产力,尤其是将一切都更换为汉字有利于加深此地为汉土的认知。

  还举了昔年寇准被贬岭南,三年而使雷州大治的例子,把赵昕看得是一阵头疼。

  心中一万个庆幸得亏他还有报社的渠道,区希范的信能用借楚天阔的名头递送到他面前。

  不然这些建议要是被御史台和谏院的官知道,铁定同仇敌忾,鸡蛋里挑骨头把区希范参到丢官罢职。

  这流放岭南和流放西北能一样吗!就区希范这个政治敏感度,难怪原历史线中被迫做了一回大体老师呢。

  流放岭南、崖州要面对的是自然环境恶劣,瘴气丛生,但朝廷是认可你之前功绩的。

  假使在当地做出耀眼政绩,东山再起是大概率的事情。

  而且现在的岭南经过有唐一代开发,被流放去的官员存活率已经大大提升,不再是唐时令人闻之色变的夺命险地,贬官岭南仅是个惩罚性措施。

  如果心态再好些,没有那么强的政治抱负与事业心,那岭南就是个很不错的养老地。

  而流放西北诸军州虽然听着像是流放宁古塔那般去开发边疆,可如今的西北军州可是有实打实的战争威胁啊!真可能一个不留神就等不到大赦,把性命给留在那了。

  这要是心眼子稍微窄一点,就得往朝廷卸磨杀驴,就是想要我死那方面想。

  偏偏本朝的文官,心眼子是一贯的小。

  赵昕因之前做下的种种事情,和大部分文官之间的关系距离水火不容只差一步。

  有道是莫赶狗入穷巷,现如今国家的运转还是得倚靠这些文官,赵昕还在琢磨着想什么招好好听同文官们缓和一下关系呢,区希范就想推他一把直陷险地了。

  好个被逼急眼了啥都干得出来的莽夫。

  再说就算他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人往西北送,可这些人从前最次也是个知州通判,你区希范一个因军功被擢为县令的能压住吗?

  一天天的,尽想些美事。

  不过边境地区一直缺人,缺识字的有文化人才,导致高速发展的商贸被卡了脖子,商税还得区希范亲自去收,不然就容易被忽悠得缺斤短两,也难怪区希范上火。

  赵昕抿了抿手中的这一沓纸,心中忽然有了一种不详的预感,这该不会是区希范又打着楚云阔的名头,写来的诉苦求援信吧。

  但很快就晃晃脑袋,将这个荒谬的念头赶出去,这个厚度,绝不是区希范的风格。

  赵昕到现在都没想明白写信求援只会说将乏钱乏粮无人翻来覆去地说,有些质朴、甚至称得上粗犷文风的区希范当年是怎么中进士的。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