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秘方成果为乡亲们医愈许多疑难杂症。
他为何从不给人算命
除了气功和看病,匡常修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他爱好的东西很多。他懂道教音乐,会拉京胡,能唱京戏,编过剧本,画过吕祖(吕洞宾)像。在出家以前,还曾在胶县京剧团任过布景组主任、口技股干事,还干过一段时间团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匡常修喜欢写作,着述甚丰。道教方面的有《乾元丹指》《坤元丹指》和《道德经》;武术方面的有《武林别传》《武当别传》和《急急丛刊》;气功方面的有《道家气功》;医学方面的有《养生三字经》和抄录的《180种丹药方集》;小说方面的有武侠小说《万里情侠传》《双华山》《紫电青霜记》和《剑光银影》。这些着作书稿,耗尽了匡常修的半生心血。只可惜都没有保存下来。
匡常修道行这么深,有人来找他算命他却从不答应,因为他根本不信。在他眼里,道教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深刻,如道教主张“事来则应,事过则忘,过事不留,随遇而安,外圆内方,外柔内刚,和而不流”等,都充满了哲学观点,是很精粹的东西,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他毕生追求科学,反对迷信。他认为算命、测字就是迷信,他从不学算命那一套,也不给别人算命。
自从上了崂山,他住过白云洞、凝真观、太清宫,做过多任代表主任 、道教生产合作社社长、监院、当家的,他实现“把毕生精力和智慧献给祖国的道教事业”的诺言,昼夜操劳。据张秉山在《崂山道士匡常修》中说,匡常修统管数十上百名道士,衣、食、住、行,念经进香,都需要经他尽心。众道士分工明确,各司其责,管理有序,制庙有方。他个人不但精于管庙各职,如当家的铺里打算,执客的拉拉谈谈,做会计的写写算算,做饭的炒炒煎煎,买办的跑跑颠颠 ,而且他自己率先垂范,执行道规庙法。不喝酒 、不吸烟、不吃荤。他常诫说:“崂山是全国的重点庙宇,崂山道教有悠久的历史,崂山应给全国带个好头。”
所以 ,匡常修能以这样的历史记入《崂山志》中:“1952年,匡常修被推选为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时,匡常修参加了崂山的道观和寺院组成的佛道教生产合作社,为医药组负责人,在沧口明真观内行医治病。1980年春,匡常修回到崂山太清宫任监院,同年5月,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1982年被推选为山东省政协委员,并当选青岛市政协委员。1985年被选为山东省道教协会筹委会副会长,1989年被选为青岛市道教协会会长。1993年1月病逝,终年89岁。”
89岁睡梦中羽化
是匡常修选择了“道”,还是“道”选择了匡常修?这种一辈子的缘分谁也说不清,就连他的最后一刻也让人震惊:难道真的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崂山太清宫的郭清礼,自在崂山出家后就一直在匡常修道长身边学道,并随侍他的生活起居,道长的最后一刻也是他守在身边的,他将这一切记在了《忆崂山匡常修道长》中:
“匡道长常年素食,生活非常俭朴,在培养年轻道教徒上可谓用心良苦。记得我刚入道一个月,有人结缘送来的海米,掉在地上一颗,我就随手拾起来放入口中,不假思索地吃了。匡道长因此为我讲食素对修道及身体的好处,一直讲了将近两个小时。他在培养年轻人时,要求他们要严守清规戒律,自己以身作则,清心寡欲。……1992年腊月二十五晚上,匡道长像往常一样晚上8点整准时上床。但那天他特意叫我到屋内,嘱咐我在他内室床边的沙发上坐一宿,千万不要出去。我问他为什么,他只是笑而不答,表情十分安详自然,之后就侧卧躺下。我坐在沙发上,因连日劳累,不一会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到半夜12点整时,忽听匡道长叫我,让我替他掖掖被子,我替他掖好被子后又坐在沙发上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凌晨5点,我悄悄把炉子生好,像往常一样要伺候匡道长起床,叫了两声没有回答,近前一看,匡道长已经羽化。”
匡常修病逝后,其嫡孙匡如湖接过传承重任,并与同门一道致力于崂山道教武术的推广。2010年4月,崂山道教武术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1月,匡如湖又入选崂山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喜欢这个时代不一样请大家收藏:(
www.csw888.com)这个时代不一样(丝袜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