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深入浅出

内家拳崂山派,独成一家。

  据匡道长讲,凡习崂山武当拳需分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为玄功拳,主要是锻练长劲和硬劲,这是基本功。中级阶段为玄真拳,着重训练刚弹之劲,即将死劲变活。高级阶段为玄化拳,训练悠劲和气劲,使拳术如神龙变化莫测,闪中有打,打中有闪,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崂山武当拳有对打、截打、转打、连打等,全套拳术为七十二趟,其中包括刀、枪、剑、棍等等。为了训练手和臂的力量,匡常修便带着徒弟们掷沙袋,从八斤逐渐增加到十六斤,渐进地加大手和臂的力量。

  在匡常修的努力下,崂山道教玄真内家拳成为中国道教武术的一个主要门派,与崂山道教音乐合称崂山道教“两大精髓”。

  这就是“匡飞腿”

  练过崂山道教玄真内家拳的人都知道,它的主要特点在于“擅长腿法”,其腿法变化万千,拳法则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刚柔并济。而开创者匡常修在江湖中有两个名号叫得响当当:匡飞腿、铁拳 。宋和修在《崂山道长匡常修》中说:“他对武术的顺打、零打、截打、对打、转打、闪打等基本功均能熟练掌握,枪刀剑戟无所不精。长年的苦练,过硬的功夫,使他眼明手快,能用手指捏住正在飞行的蜻蜓,说捏头即头,说捏翅即翅。”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还找到了刘立仁的一篇文章《忆先师崂山道长匡常修》,他是亲眼领教了匡常修的腿法:“当时匡师靠坐在红木太师椅上,让我近前试试招法。只见匡师右腿飞快而起,挂面脚呼呼生风望我面门合扫,紧接腿又收回复当胸即踹腿而出,其快无比。我还未醒过神来脚下已挨一记勾踢,当场跌坐地下。这一招三腿连环相扣,瞬间攻击上中下二路,一气呵成,干净利落,使人目不暇给,真乃飞腿也!原先也曾听说匡师有‘飞腿’之称 ,这次我亲眼所见,亲身所受,使我叹服不已。匡师朗声而笑,连扶我起来边讲,‘我如果用劲使招,您可起不来啦!切磋技艺不无不可,但不能学外国人竞技场上那样狠心伤人。高深的功夫要讲究能擎得住劲,不能擎住劲就不能欲擒欲纵,就不能纵放自如,就会误伤好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除了刘立仁,匡常修道长嫡传弟子、青岛市民俗体育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书孝也深有感触。他曾在文中写道:“13岁时,拜入匡常修道长门下,每天只要不上学,就跑到明真观(俗称沧口大庙,位于李沧区振华路141号,当时匡常修在此修行)随师学习内家拳心法和“三十六腿”绝学要诀。文革期间,匡道长被迫还俗,回到胶州老家行医。每逢师傅与老拳师们相会,我就住在他家中,少则半月,长则月余。有时,匡道长与青岛武林界挚友们谈起本武门武功性起之际,就会让我演示给前辈们看。”而此时王书孝的腿法已得匡常修真传,出腿如电,劲道似鞭,来无影去无踪,深得前辈们的喜爱。

  匡常修认为,学武术要有天生的一半,要聪明、有志气、有恒心,能研究,能吃苦。当时拜入匡常修门下的弟子很多,他的孙子匡如湖曾说:“爷爷在世时门徒众多,全国各地同道皆慕名前来拜师学艺,最多时习练者达到1000多人。”

  一个人一生中能专心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匡常修做到了,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用在了“道”上。所以他可以创建出内家拳,可以将崂山道教发扬光大。但他又不只是限于“道”,他对生活和精神的追求也很多,凡事要做就做到最好。所以,他的武功高强、气功超强、医术颇高,同时还会拉京胡,能唱京戏,并写过很多气功书籍、医学书籍和武侠小说。而在这其中有意思的是,他从13岁起练气功,启蒙老师竟然是邻居一位年逾80岁的小脚老太太。

  自我评价:气功第一

  匡常修擅长的东西很多,要问自己哪一项最强,他自己的评价是:气功第一。匡常修13岁起,开始打坐、练气功。他壮年时期可以打坐一个星期不思睡眠,不进饮食,近于胎息状态 。气功这么厉害,谁教的呢?想必很多人都猜不到。据原胶州市史志办主任宋和修介绍,他的启蒙教师,是邻居的一位年逾80岁的小脚老太太。匡常修曾回忆,他放学后,常到她家玩耍,亲见这位老太太能用小拇指挑起一斗小麦(80斤),还能健步如飞地推磨轧碾,匡常修很是崇拜就拜她为师,打坐练气功。以后,匡常修进崂山当了道士,气功大进,还找这位老太太交流气功,拜谢过她呢!后来经过在崂山上的修炼,匡常修又继承了全真金山派丹道功法真传,对先天气功的练习有着独到见解和体会。他常说:“先天气功对延年益寿大有好处”。

  他之所以年过八旬仍然体魄强健,就是多年来内练丹功,外练武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的结果。他自言对练先天气功的体会是:“首先要练精化气,即要做到静养化气,聚性止念,凝神气穴,心息相依,练液化精,注意活子时和采药火候,达到精即归炉,以火化为元气,这是气功的第一个阶段。然后再聚火开关,这一阶段要达到气足开关,八脉俱通,周天运法,还精补脑,气就神交,任督自传,最后便能阳关止闭。使人耳目聪敏,神气十足,自然可以防病健身,保健延年。”他把打坐当成日课,进行严格不懈的训练。

  医术颇高,一天看120多个病号

  前面我们提到,匡常修开鞋店当了老板没多久,便把店让给了二弟,自己又研究中医去了。在中医方面,人家做得也很成功。先后在胶县城响南街开设中医药房,打水巷开设润和堂药房,粮食市后街开设道德大药房,坐堂行医,病家叩门者不绝。

  而后来,除了主持崂山庙事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对崂山地区巡回行医上,一方面是以治病的收入养庙,一方面行善济人。有关当时的生活,百度百科中是这样介绍的:匡常修编成顺口溜回忆说,崂山“周围三百里,一溜十个站(巡回医疗站),黑夜走,白天干,挑着扁担满山转,喝着冷水吃冷饭”。他看病态度好、医术高、收费廉,所以走到哪里病号就跟到哪里。有时一天要看120多个病号,晚上回庙,还要结算当天的账目,经常是在12点以后才能睡觉。有一次,他为抢救一位患急症的病人,忙了整整一天,连饭都没有顾上吃,回到太平宫已是半夜了。还有一次,他冒着大雪出诊,返回时天已黑了,雪覆盖住了山路,他在山中迷失了方向,又冷又饿,还要提防野兽,直转了大半夜才回到庙里。

  每天除看病外,还要在庙里干农活。1958年以后成立了青岛市佛道教巡回医疗站沧口分站,这时匡常修才不再挑担出诊了,但是每天在分站接待的患者仍不下百余人。有时,山大医院(今青大医院)、市立医院也往庙中介绍疑难病号。至于病家慕名前来求匡道长治病者,更是常年应接不暇。“文革”中,他被遣返回胶县老家,他用多年来集练的高明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