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深入浅出

休怪吾等,休怪吾等动了杀心!毁了吾等的道心~”

  还道心?也不知道他们哪来的胆量敢跟我谈道心?这些都是从我们大中华偷学过去的东西罢了,竟然还有脸说我们入侵他们?简直就是岂有此理,不可理喻!

  面对他的质问,玄心他们并没有做出回应,只是微微一笑,然后再次袖袍一挥,口中念起了崂山真字决:“天地玄黄,……”

  其实,要真正说起崂山,这个时候的玄心他们就是老祖宗了,因为在我大汉时期还没有……

  在这里我给大家科普一下,这段历史→_→

  道教武术界,有“南郭北匡”之称。南郭是指武当派郭高一,北匡指的就是崂山道教玄真内家拳创始人匡常修。匡常修道长是真正的武林高手 ,功夫过硬,且眼明手快,据说能用手指捏住正在飞行的蜻蜓,想捏头捏头 ,想捏翅捏翅。所以拜在匡常修门下的弟子很多,中国女子散打队教练邱国友就是其中一位。

  但大家知道入道前的匡常修是什么样子的吗?他从6岁起就帮父亲拉车,学过修鞋、研究过医术,生活不易,可人家做什么成什么。但这些都抵不过对武术的痴迷。他27岁上崂山当道士,开创内家拳螃山派,独成一家。就让我们一起说说这位武林高手的精彩一生。

  6岁就帮父亲拉车

  在这里,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武术背景。崂山道教武术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道教武术的一个重要门派,这段历史中有三个重要人物:张三丰 、孙玄清和匡常修。

  据《太清宫志》记载,张三丰为崂山道教祖师之一,他一生三次来到崂山,经其艰苦和辛勤的努力将道教医学和内丹养生结合起来研究,结合拳术、剑法、气功、点穴术等逐一传给崂山道士,并创立新的全真派,为崂山道教及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孙玄清,曾受教于张三丰,得其道法与拳技精髓,在崂山明霞洞创立了全真金山派。而作为崂山全真金山派二十一代传人匡常修,创建了玄真内家拳 ,将道法和拳技提升到了新高度。作为影响道教武术历史的一位重要人物,匡常修是天赋异禀,还是良好的家境给了他学习武术的机会?其实都不是,他小的时候可是个苦命娃。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农历二月四日,匡常修生于胶州城里,这时他还叫匡桂林,字华泉,号山原,别号卧云居士。出家后,才改道名匡常修,字和阳,别号一器道人。他先后搬过好几次家,在胶州城翰林院、郭家庄、蜈蚣街和辛街住过。为什么这么频繁搬家?实在是因家境不好。

  原胶州市史志办主任宋和修在《崂山道长匡常修》一文中说,匡常修祖籍胶南县石灰窑子村。祖父自小务农,家境贫寒,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借邻居场院屋栖居,给地主扛活糊口,直至扛锄饿死于门前。父亲匡松,从小给地主放牛,后来迁居胶州城里谋生,主要靠推小车卖脚力。匡常修自6岁起,即帮父亲拉车,7岁时,有一天给父亲拉车到东营,来回走了70里路,年幼的匡常修累得连车绳都拉不直。

  家境如此贫寒、生活这样不易,匡常修仍然在8岁时进了学堂读书,只是短短两年半后,母亲生病他只得辍学,后来母亲病故,匡常修在少年丧母的悲痛中更加奋志上进。1916年时改入私塾,拜董纪惠为师,在贫困中又发愤攻读两年,这样算起来他先后读了4年半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崂山白云洞出家

  1918年,年仅14岁的匡常修彻底停学,接受家人的安排结婚生子,过着跟平常人一样的生活。此时的他,背上了全家人的负担,生活更加困苦。他开始四处谋生计,去过高家同聚福糕点铺、衙门粮房、坊子街同兴福学徒。但在这期间,他仍然坚持读书。

  通过资料,城市信报/信网记者无法了解到匡常修究竟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与武术结缘的,能知道的是,这时他已经在边工作、边读书、边习武。也许,只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应对当时的各种压力吧。

  17岁那年,匡常修去青岛四方胶县籍高家兴华店学鞋匠,学成后又去王台高家鞋庄当伙计。他用一年时间很快掌握了做鞋的各种技能,第二年便返回胶县自己开鞋店当了老板,先后独立经营全真靴子店、新大鞋店。这时,全家人的生活有了好转。鞋店的生意不错,可匡常修又对中医产生兴趣了,竟将鞋店让给二弟经营,自己另攻中医,依然业余习武,带徒弟,医道武术大进。

  喜欢武术可以学,喜欢中医可以研究,不想做鞋店可以再谋划别的生意……虽然从小波折不断,但好在匡常修能吃苦,日子也越过越好了。但令家里人没想到的是,他对武术和中医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这份痴迷,让他在21岁时做了个决定,说服妻子,背着父亲到胶南县卧云庵出家做了道士。后来日本鬼子烧了庙,他才返俗归里。

  这应该是他第一次动出家的念头,虽然又返俗,依然没有动摇这份心念,他频繁与胶县城皇庙、菩萨庙、沙滩南崖几位道士来往。26岁时,匡常修的妻子病故。这一年,他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出家为道。他把目的地定在了崂山白云洞,拜道长匡真觉为师(武当派传人李是卿的徒弟,也是匡常修的二叔,俗名匡梦辰)。从此开始了道士生涯,道名匡常修。

  他自创内家拳

  匡常修学过很多种拳法,青年时学过螳螂、查拳等少林派武术,中年以后又学了武当派。他认为少林、武当各有所长,各有独到之处,武当派主张“以柔克刚,以静带动,你不动我不动,你欲动我先动。”

  多年的习武经验和对各种拳法的掌握,让他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创新到了拳法上。那匡常修是如何创出崂山道教玄真内家拳的呢?逸山在《武当拳崂山传人——匡常修道长》一文中,详细介绍了这个过程,因太过专业,我们直接引述看看:

  白云洞属全真金山派,它的开山祖师孙玄清原是全真龙门派道士,后来在崂山明霞洞创立全真金山派。据说孙玄清的师父是张三丰。张三丰为武当内家拳的祖师,这样金山派也就继承了武当拳术之精髓,并得到世代传授和发扬光大。至匡常修道长已是金山派第二十一代。匡道长不仅深得师传,而且又将自己出家时学到的鹰爪拳、地功拳等各方武术精华吸收融合一体,使武当拳得到发展和创新,从而开创了武当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