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

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②

  先其事之所难,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②

  程子对此注解为:“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矣。又曰:先难,克己也,以所难为先,而不计所获,仁也。”②

  吕氏注解为:“当务为急,不求所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②

  若是寻常人破题,十有八九会直接围绕智、仁两方面,又或者会有人找到这句话的出处,打算另辟蹊径从敬畏鬼神这方面去入手。

  江芸芸却想起这位考官的性格,不可能太过出挑,便打算以明破的办法进行开题。

  ——惟知仁之事与心,而各得其所专及者。

  这个一个讨巧且精细的破题,直接点名知仁两字,从而引出得到这两样东西后,又会得到成功和专心。

  第二段她又直接点出‘盖鬼神亦义之存、获亦难之验,而所务所先不存焉,此为知之事与心欤?’,用来切回这道题目的主旨,既切题又点了一下鬼神的存在。

  江芸芸开始在稿纸上飞快打出框架,然后用字句填进去,很快就写出一篇骨肉丰满的文章。

  连着做了三个月的考前冲刺训练,她的脑子一触及题目,脑海里就浮现出许多思考,各类句子不断在脑海中浮现,她只需要攫取最符合,最贴合这个考官胃口的答案。

  她洋洋洒洒打好第一篇四书文的草稿,又仔细打磨了词句韵律,最后才一笔一划誊抄在卷子上。

  一篇卷子写完竟然也花了快一个时辰的时间。

  她等誊抄好的第一张卷子字迹完全干了,这才小心翼翼放到一侧。

  她并没有着急写第二段,反而是开始慢慢研墨。

  二月的天还有些冷,她一开始只磨了能过写一篇的墨水,就怕墨水冻住,字迹浓淡不一,轻重有变,字就写的不好看了。

  她的动作惹得她前面的士兵忍不住看了过来。

  ——实在是太淡定了。

  这个读书人一进来就丝毫没有任何紧张慌张的表现,全程巍然不动,非常镇定。

  江芸芸对着他笑了笑,随后开始在草稿上写第二道题。

  第二道题目来自《大学·传三章》中的第四小节——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③

  这是一整段的题目,并没有一字删改。

  这段话来源大学,但引用了《诗·卫风·淇澳》篇中关于君子的一段话,经义注解为“在止于至善”,首先在于“知其所止”。

  这道题看似是大段引用,且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句子,但仔细深究起来却并不简单,里面还考察了考生关于诗经的学习能力。

  江芸芸对诗经自然也是学得滚瓜烂熟。

  切以刀锯,琢以椎凿,皆裁物使成形质也。

  磋以滤锅,磨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泽也。④

  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绪,而益致其精也。④

  这是作者引用《诗》来解释,以明明明德者之止于至善。④

  江芸芸在从大学破题还是从诗中破题犹豫了一会儿,最后又选定了出题人的思路。

  出题人从大学引用到诗经,她便从诗经重新点入大学从而破题。

  ——《诗》言有合于明德之止,传者引之以教天下。

  ——《诗》所讲的符合于天赋的品德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本经的解释者援引足以教育天下人。

  托身边有两个本治诗经的福,江芸芸之前为了出题目,也是仔细研究过诗经及其各大注解,以难倒他们为己任,对于诗经的熟练程度和自己治的春秋不相上下。

  江芸芸洋洋洒洒写了八百字,仔仔细细检查了一遍这才重新誊抄到卷子上。

  两篇文章写完花了她将近三个时辰的时间。

  日头也逐渐到了中午,二月的太阳不太热,甚至还有些寒气。

  江芸芸把两张卷子用镇纸压住,然后开始蹲在地上煮茶热馒头。

  之前听楠枝他们说,县试要是考得快的人,基本上早上就出来了,准备馒头热水也不过是保险起见。

  她在煮茶时,果不其然看到外面有起身的动静。

  ——有士兵带着人和卷子一起走来,听说要本人亲自交给县令,若是县令对你有兴趣,甚至还会再考教你几句。

  她眼尾看了一眼,是一个瘦高个,年纪看上去不算小,不少人因为盯得太久了,被士兵提醒了,不过江芸芸并没有仔细看,很快就收回视线。

  她是不慌的。

  按道理,只剩下一道试帖诗,忍一下完全可以写完再出门吃东西。

  不过江芸芸有其他的考虑。

  越往上走考试越难,呆的时间越久,在这里吃午饭,甚至拿灯延长时间也是常有的事情,没必要赶这一场的快。

  她需要把这些事情在现在还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