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

具结的陈冰也过来站在贡院前。

  五人开始排队。

  县试的人大概只有两百人,他们排在中间很快就轮到他们。

  江芸芸把书箱递过去,然后脱下外衣,只穿着一件单衣站着。

  卯时的风还带着冬日的寒,不少人冷得瑟瑟发抖,江芸芸一直有锻炼,倒也不觉得冷,但看着那个高大粗壮的士兵朝着自己走过来,还是忍不住一颗心悬了起来。

  她不知道这场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的考试中有没有和她一样胆大包天的人,敢于女扮男装去为自己博一个前程。

  她也不知道若是被发现等待她的会是什么。

  但她还是站在这里,她是现代的江芸,不甘心被困于内宅,也不想未来的那条路只是生儿育女。

  她本是空中的鸟,天上的云,为何要被身份皮囊限制住。

  检查的人粗暴地翻看着衣服和书箱,最后又在她身上仔细找了找看看有没有暗兜,甚至连鞋子都让她脱下,又散了头发。

  检查比她想象中更严谨,却也不是她想象中的乱摸乱拍。

  也许就像黎循传说得,扬州学风浓郁,大都不会特别下读书人的面子。

  随着那人的逐渐深入的检查,江芸芸一颗心都要悬了起来,偏越是紧张脸上越是冷静。

  那士兵虽未让她脱下最后的衣服,但还是连边边角角都摸过去检查,花了一炷香的时间,这才确定检查无误后,这才侧身放她进去。

  陈冰看着她点了点头说道:“江芸,扬州江都人,府学廪生陈冰具保。”

  江芸芸站在一侧慢条斯理穿好衣服,梳好头发,又把书箱整理好,这才抬脚踏入贡院。

  江芸芸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还没开考,所以可以小范围内走动,她在一个水盆中打湿了帕子,仔细自己擦了擦桌子,然后才把东西一样样摆出来。

  她安安静静地坐着,闭目小憩,和周围略显焦躁的其他人格格不入。

  巡房的陆卓经过时也忍不住多看了她一眼。

  卯时过半,一阵敲锣声好似水波一样在整个贡院响起,所有人的动作都停了下来。

  江芸芸睁开眼,那双漆黑的眼睛在此刻格外明亮。

  “安静,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考试马上就来了。”维持秩序的卫长立刻大声说道。

  整个贡院在忙碌之后,很快又陷入安静中。

  天色终于亮了起来。

  主考官陆卓站在上方说了几句劝勉的话,神色严肃,不苟言笑,随后敲了三声上方的磬钟。

  声音悠长肃穆。

  “开考。”

  与此同时,所有士兵面朝考生,目不转睛地监考。

  第六十三章

  料峭东风破单衣, 春寒不比腊前时。

  二月的扬州还带着凛冽的东风,悄无声息刮去,裸露在外面的皮肤便忍不住泛出小疙瘩。

  江芸芸慢条斯理地搓着手,从手指到手腕一点点按过去, 直到皮肤微微泛红, 连着指尖都充血了, 整个手指才灵活起来。

  一个高大的士兵提着一个木板, 站在甲字房的前面,牌子正面写着这次的考题, 为了顾忌看不清字的人, 边上有一个声音洪亮的人正念着今日的考题。

  她抄好题目没多久,那两人便去了乙号房,还是重复刚才的动作, 每个号房停留不会超过半炷香。

  今日考的是四书文两篇, 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

  四书出的题目一长一短, 内容乍一看是中规中矩的, 完全符合老师说的性格古板。

  五言六韵试帖诗则是一个‘春’字, 韵脚为‘青’, 也是一个并不出挑的考题。

  老师之前说过,文题自来就有大题小题之分。

  乡会试出大题, 语句较为整齐,又或者是截搭题。

  院试之前则是小题,纤佻琐碎, 字数格外少,最少的曾只有一个字, 也有二字三四字。

  这次县试的第一道题就是小题, 且只有两个字——知仁①。

  这里的考点最重要的需要明白这两个字出自哪里。

  这其实是最难得, 也是作为科举第一步的县试的第一道问路石,

  ——四书你到底有没有倒背如流。

  这两个字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尤其是仁字,是孔子的中心思想。

  江芸芸仔细想了想,很快就排出这两个字的出处。

  第一道题来自《论语·雍也》篇中的——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这句话表达的是论语中最主要的一个思想——仁。

  专用力于人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