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250

r />
  从来中央军的待遇就比边军要好很多,还没有作战任务,不用为性命担忧,所以遴选一开始,就得到了底层士兵的热烈欢迎,当然,也同时招致了藩镇将领们的不快。

  自从大唐有藩镇起,哪有过这样的事?

  我们在边境打生打死、保境安民,皇帝不肯痛快给军费也就罢了,还要来挖我们的墙角,把最好的兵带走?

  双方之所以没有起冲突,是因为还有天兵作为第三方维持秩序,并且谁都摸不清楚他们会站在哪一边。

  如此一来,藩镇这边束手束脚,就落在了下风,只能一封一封往长安城送奏折,既是卖惨,也是威胁——内卫需要的人手有限,要求也高,真正能被选上的凤毛麟角,那些有了希望又遭受失望的士兵可是很好鼓动的,万一闹出什么乱子来,皇帝你也不想的吧?

  可惜皇帝已经没机会看到这些奏折了。

  于是压力来到了政事堂这一边。

  不过这事说急也急,说不急也不急,所以几位宰相才敢拖这么久。

  但现在,地方上的局势有有了变化。

  皇帝中风瘫痪、雁来暂摄国政的消息终于传到了藩镇。

  在大部分藩镇看来,天兵跟朝廷的关系虽然微妙,但应该达成了某种一致,才能如此肆无忌惮地插手大唐的内部事务。要是朝廷和藩镇出现矛盾,天兵也多半会站在朝廷那边。

  现在皇帝病倒,雁来摄政,就更是证实了他们的猜测。

  而且之前雁来到底名不正言不顺,皇帝要借天兵的力但又要防备天兵,他们这些藩镇还能在夹缝中求存,现在雁来成了摄政王,朝堂上已经没了阻碍,下一步岂不是就要对他们动手了?

  先是被内卫折腾得火气直冒,现在又有天兵在一旁虎视眈眈,再不动,他们就真的只能束手就擒了。

  所以这会儿,各地藩镇正在互相串联,准备举事。

  这消息还是天兵送到政事堂的。

  几位宰相看完之后,互相对视一眼,都有些无奈和挫败。

  这甚至都称不上是威胁,更像是一种提醒。

  就在朝堂上下为了贵妃能不能离婚这种事吵翻天的时候,外面已经快乱套了。究竟孰轻孰重,哪些事更重要,需要全力以赴,哪些事是次要的,可以轻轻放过,别人可以拎不清,可他们身为宰相不行。

  天兵有这种底气,郭贵妃的事很重要,却从来不需要雁来去全力以赴,可他们呢?

  外面很多人都认为,郭贵妃的礼仪之争,是雁来在跟他们争朝堂上的话语权,但几位宰相可不敢这么想。

  从来都不是雁来需要朝堂,而是朝堂需要她。

  与其说是争夺话语权,不如说是雁来对他们的一场考验。

  如果朝堂对她没有任何用处,甚至干脆只是个笑话,那……它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第245章 “陛下,你的日子还长着呢!”

  谋朝篡位这种事, 都是要尽量跟前任做切割的。

  迁都、改国号、改元……再为自己编出各种天命加身的故事和传说,说到底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让人忘记前朝,认可新朝。

  而要做到这些, 对雁来而言简直太简单了。

  天命、人心,她早就已经获得了,按理说, 她随时都能推翻大唐的皇室和朝廷。

  但雁来偏偏没有。

  她选择了一条相对曲折, 却也更平稳的道路,不是推翻、改写,而是继承。

  虽然不知道她为什么会这么决定, 但这个选择其实还挺对李吉甫胃口的——只有不自信的人, 才会努力掩饰真相,为自己营造各种虚假的光环,骗人骗己。

  而且无论是对百姓、对朝廷, 还是对李唐皇室成员来说, 这个选择都更好。

  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动荡,与权力更迭造成的损失乃至伤亡。

  所以李吉甫虽然一直在上书致仕, 但李纯不准、雁来也不准, 他也不怎么在意, 因为内心里, 他还是想站好最后一班岗, 完成整个权力交接之后,再功成身退的。

  但自己想走, 跟能力不足而被灰溜溜地赶走,可不是一回事。

  李纯说“要你们何用”这种话, 伤害不到李吉甫,但这话要是从雁来口中说出来, 李吉甫绝对无法接受。

  这跟个人立场甚至政治主张都没有关系,只是他认可雁来的能力,所以也希望能得到她的认可。对李吉甫这种实用主义者来说,这比什么万家生佛、名垂青史之类的更吸引他。

  所以这会儿,还是李吉甫先开口,“诸位,都拿出真本事来吧,否则咱们真要被人小瞧了。”

  “安邑公的意思是?”

  “有天兵在,大唐的风气早就与从前不同,而且只会越来越不同,既如此,又何必死抱着‘礼教’二字不放,倒让人以为我们是那等不知变通、跟不上潮流变化的腐儒了。”李吉甫感慨道。

  这话却是说到了所有人的心坎上。

  越是上了年纪的人,越是不肯服老,尤其是他们这种身居高位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元和一朝的宰相大都很年轻,四五十岁确实也还没到服老的年纪,李吉甫想退了,其他人还不想呢。

 &em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