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240

再见不到皇帝,他们这些重臣也不能坐视不理了,否则朝堂必然生乱。

  这么一想,顿时觉得天兵这封奏折来得很是时候。果然还得是天兵,消息一到,皇帝立刻就坐不住了。

  其实他们也坐不住。

  要不然也不会主动到紫宸殿外来等候了。

  那些资料,交给枢密院送过来之前,几人都已经看过,对上面所写的晒盐法同样十分心动。

  就算按照天兵给的数据再折半,最保守的估计,大唐的产盐量也能翻倍,就算不考虑盐税收入,至少也能让普通百姓都吃得起盐了。能做成此事,也算是他们没白登阁拜相一场。

  相较于李纯的既心动又抗拒,几位宰相却是没什么需要纠结的。

  雁来还是把人心想得太坏了,当然也可能是她退的这一步确实有点大,跟天兵一直以来咄咄逼人的形象不甚相符,反而让宰相们觉得,天兵明明可以自己办了这事,却还是交给朝廷来办,正是把他们当成自己人的表现。

  她既不打算跟朝廷对着干,彼此便没了矛盾。

  至于李纯在意的监督问题,几人也不觉得有什么,身为宰臣的他们,本就要接受皇帝、宦官、言官乃至士林舆论的监督,再加一个天兵,也是理所当然。

  不会有人真的觉得天兵给出了这么大的利益,会直接撒手不管吧?

  真要是天兵撒手不管了,他们还不放心呢。

  再好的政策,也要有人来贯彻执行,许多事情,不就坏在下头那些油滑的官吏手中吗?

  所以,走进紫宸殿时,四人精神都颇为振奋。

  这其中只有一半是因为这件即将去做的大事,另一半则是因为李纯这个皇帝终于愿意见人。

  但这副模样,在李纯看来,就有些刺眼了。

  尤其是李吉甫一开口,就是商议这事该怎么办,似乎完全没有想过他会拒绝——最可恨的就是,他也确实没想过要拒绝,明知道雁来这是要收买人心,可是到了手边的、看得见的利益,他怎么能拒绝?

  于是,整个商议的过程中,李纯一直都冷着脸。

  但四位宰相完全没觉得有问题,他们还以为是李纯的身体没有完全恢复,要用这种方法掩饰自己身上的异样,于是不敢多看、不敢多想,更不敢多提。

  事情就在一种别别扭扭的状态中推进。

  既然是盐政,那就是清税司的职责,所以在这件事上,李吉甫表现得比平时更积极一些。

  李纯的视线也就更多地放在了他的身上。

  李吉甫是一个能臣干吏,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像裴垍、李绛那样纯粹的臣子。他和俱文珍有些相似,都没那么听话,功利心重的同时,又总有自己的想法。

  这些李纯都很清楚,所以他看重李吉甫,却并不太喜欢他。

  要是没有天兵的意外,他不会将李吉甫留在朝中太久,就像若不是天兵出现,俱文珍绝无可能再重新得势。

  李纯在用他们的同时,又始终在心里保持着一份警惕。

  尤其是这一年多来,李吉甫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大权独揽了,这会儿却对天兵要推行的新盐政表现得如此积极,让李纯实在不能不多心。

  而且这份多心,很快就蔓延到了另外三个同样对天兵的新式制盐法十分推崇的宰相身上。

  在药物带来的短暂的思维活跃之中,李纯觉得自己站在了一个冷眼旁观的位置,将一切都看得更加清楚。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之前究竟在怕什么了。

  害怕自己变得跟父亲一样,害怕大臣用异样的目光看向自己,这些都只是表象,本质上,他害怕的其实是,身边的人会主动倒向天兵。

  就像当年,那些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

  何况,就连李纯也不得不承认,天兵能给出的利益,是自己根本拿不出来的。

  虽然玩家其实没什么能用得上李吉甫等人的地方,也根本不会开这个价,但李纯不会这么想。

  李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死循环——周遭的环境越是令他感到不安,他就越多疑,而他越是多疑,就越感觉身边危机重重。

  这种危机感促使着他去寻找更多的保障。

  而时至今日,李纯发现,自己唯一能依靠的,似乎就只有手里的内卫了。

  要不是之前当机立断,将神策军改组成内卫,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现在的局势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实在难以预料。

  但是这还不够。

  李纯需要更多的安全感,也就需要更多的军队。

  而军队是要花钱来养的。

  虽然过年的时候才收入了一大笔罚款,养现在这些内卫能养上好几年,但若是要扩军,就不够用了。

  钱确实是个好东西,这新盐政也确实应该推行。

  眼看几位宰相将具体的章程都商量得差不多,只等他点头通过,李纯甚至还主动补充道,“既然是天兵的提议,那就干脆让天兵也参与进来,不必只是从旁监督。”

  几位宰相闻言皆是一愣。

  皇帝之前一直不太高兴,他们还以为他是不喜欢这个新政,毕竟这是天兵的手笔。

 &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