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0
sp; 但安允合却想要走另一条路,直奔中受降城。
受降城是汉朝时接受匈奴贵族投降而修建的城池,但因为修筑在长城之外,是一座孤城,所以汉朝和匈奴针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十分激烈的争夺。
到了唐朝,为了防备突厥汗国,在河套平原北岸修建了三座受降城,并屯驻重兵,三城互为支援,与周边军镇和州府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能够取代长城的防御体系,保护着后面的朔方、河东之地。
所以之后铁勒取代突厥,回鹘取代铁勒,漠南之地却始终牢牢掌控在大唐手中。
也正是因为大唐与回鹘之间的战线被限制在了这里,才能腾出更多的兵力来防御吐蕃。又因为吐蕃的存在,奠定了大唐和回鹘两国交好的基础。
要不怎么说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呢?
言归正传,虽然三受降城是一个整体,但为了相互制衡,又将它们分别隶属于天德军和振武军。
西受降城属于天德军,中受降城和东受降城则隶属于振武军。
所以两边虽然相去不远,但却是两条进攻路线。
相较而言,西受降城因为东有振武军,南有朔方节度使,驻军最少、防御最薄弱,也是看起来最容易攻陷的——振武军因为要跟幽州节度使一起防御东北边的奚和契丹,驻兵更多,所以同样是大唐的方镇之一,而天德军却只是都防御使。
这里自然也就成为了回鹘人入唐的首选路线。
虽然这条路已经很多年没有走过,但路径依赖依旧存在,所以众人无法理解安允合的选择。
安允合当然也有他的道理。
瓦莫斯就驻扎在西受降城外,那边肯定早就有所防备。西受降城兵马少,后面的朔方灵盐节度使却能随时支援,走这条路,等于是一头扎进大唐人张好的口袋里。
所以,更应该趁着唐人的注意力都被瓦莫斯牵扯,另外选一条路线突袭,在大唐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取得战果。
这也是回鹘一贯的战术。
仗着骑兵来去如风,打奇袭战,成功的概率最高,就算不成功,也能轻松跑掉。
其实大唐的战术也是如此,不过跟游牧民族比起来还是要差一点。尤其是安史之乱后,这种奇袭战就很少见了。
如果是年轻的可汗在这里,或许还会问,雁来的回信里不是要求了回鹘的动向都必须要告诉她吗?现在突然袭击,是不是违反了约定?而且在条件谈完之前出兵,万一惹怒了天兵怎么办?
但现在领兵在外的都是老油条,对于契约本来就没有那么看重。
不如说,天兵本来也是他们想要出其不意的对象之一。要是能在天兵反应过来之前就打完,打得足够快,取得相应的战果,那在谈判上也能多占一些优势,甚至根本不需要再分出好处给天兵。
这么一想,便都觉得安允合的提议很不错了。
只是本来联合出兵,大家各有各的打算,现在其他的想法被安允合压下去,统一听他指挥,他在军中的声望就远超过其他人了。
战争本就是最容易提升威望的方式。
众人自认为看清了安允合的打算,不过认真想想,这样他们也不算吃亏。
他们现在争来争去,是因为可汗无法服众,自然每个人都想自己上位,但如果安允合当真能带着他们打胜仗,获得足够多的好处,那以他为首又有何不可?
殊不知,安允合同样也在这条新的路线上张开了一个口袋,就等着把他们都送进去,一举完成自己是所有谋划。
第207章 雁来姑且还是想继续保持一点神秘感的。
又是一年二月, 又是一年省试。
尽管这一年来又发生了很多事,甚至这个年许多人都过得不安生,甚至去年冬天还有不少举子被天兵从北里丢出来, 以致名声扫地,但是作为国之大典的科举仍然没有被影响,依旧万众瞩目, 所有的一切事务都要暂时为它让路。
今年的试题是《洪钟待撞赋》和《恩赐魏文贞公诸孙旧第以导直臣》, 消息传到洛阳,众人一见到白居易,便都朝他道贺。
去年, 魏征的玄孙魏稠因为家贫, 将家中宅第抵押给别人换钱,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得知了此事,便上书请求以私财赎之, 李纯答应了, 让翰林学士白居易草诏。
但白居易却上奏反驳,“事关激劝, 宜出朝廷。师道何人, 辄掠斯美。伏愿明敕有司, 特以官钱收赎, 使还后嗣, 以劝忠臣。则事出皇恩,美归圣德。”
李纯这才反应过来, 从内库出钱赎买。
只不过当时先有于阗之战,后又有王士真病死、王承宗想要自领成德的事, 而后白居易和韩愈因为上书言事,被贬东都, 这事自然就没人提了。
没想到今年居然会被拿来做进士科的考题。
当然了,人家称赞的是皇帝,但白居易作为促成这件事的真正倡导者,自然也是与有荣焉。
而且从这件事里,也能窥见几分朝中的风向——对于白居易这个明摆着已经投向天兵的贬臣,皇帝和朝廷似乎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反感。
虽说已经做出了选择,朝廷的态度也影响不到他们什么,但窥一斑而知全貌,朝廷对于天兵的态度,似乎也相当暧昧。
抛开别的不谈,这题目一出,天下人就都会知道这件事的始末了,对白居易来说,自然是值得道贺的喜事。
所以白居易也十分爽快地答应,今日下值之后,设宴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