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50

上边破破烂烂,有些地方还沾了已经风干的水痕,模糊着上边的字迹。

  这么多人挤着看一张纸不太方便, 范意叫陈暖把东西交给路白月, 让他来读。

  路白月撇嘴, 不情愿地接过白纸。

  “14年5月27日,我校举行高三远足活动, 从学校出发,依次途经A市中心花园、越水阁景区,世纪公园,白山, 白山山顶进行打卡……”

  看不清楚的部分路白月直接跳过。

  “行至半山腰,天气忽然由晴转暴雨,因山体结构松散……”

  “天气预报并未提及……”

  后面的几段倒清晰了, 可以顺畅地念下来。

  “山体崩塌,我校共382名高三学生,26名带队教师, 全部遇难。”

  “5名学生重伤, 已紧急送往医院, 正在接受治疗。”

  路白月把剩下的两三段草草念完。

  通知的内容虽断断续续,却并不影响阅读。

  再后面的部分都是一些道歉以及赔偿相关的场面话,想也知道, 这样一份纸面文件无法平息大众的怒火。

  那些全部都是高三学生。

  临近高考。

  本该前途坦荡,未来灿烂。

  范意坐在课桌上, 听路白月念完内容,思索片刻,出声问道:“高三总共有多少学生?”

  这是一条他无法确定的线索。

  但是范意记得, 路白月看过名册。

  一般而言,名册的前半部分都会统计好今年在校每个年级的人数。而像路白月这样的人,他一定会把这些信息牢牢攥在手里。

  不出所料,路白月闻言秒答:“386名。”

  高三共有386名学生。

  死亡382名,受伤5名。

  当天去“远足”的学生有387名。

  许淼发现不对:“多了一个人。”

  “嗯。”

  范意从路白月手里接过纸,跳下课桌,判断道:“他们的死亡很可能并非意外事故。”

  “而是诡物所为。”

  多出来的一个人,也证实了这一点。

  也许它就是罪魁祸首。

  路白月问:“话说,名册的事我都没和你提过,你是从哪知道问题出在人数上的?”

  范意:“因为这则通告内容本身就有问题。”

  “这应该是从日报上裁下来的专访摘录,5月27日紧急处理完,5月28日就出。”

  “A市的确会在学生高三时举行远足活动。基本每个学校都有,可这活动多半举行在高三的上半学期,天气不冷不热的时候。”

  “大概十月中旬。”

  “这个时间点临近高考,高三的所有活动都会停止,连跑操都不跑了——在这个时间节点出去远足,不觉得太矛盾吗?”

  “这个行为就有问题。”

  范意:“况且远足这种活动,因为涉及校外,校方会更加严谨,提前做好各项保障。

  就算天气预报没有通知异变,山体崩塌,将近四百个要高考的学生死去,这数字实在吓人。”

  “所以我猜,通告上写的,并非事实。”

  “山体崩塌,多半是那天刚好发生了这样的事故,死伤或许有,但没那么夸张。是校方能想到的,用以掩盖真实情况的最好办法。”

  陈暖问:“你觉得真实的情况是什么?”

  范意没立刻回答,而是随便打开了一个教室的柜子。

  里面的东西全被清理干净,空空如也,只有一点点残余的废纸垃圾,连续几个皆是如此。

  班中的图书角上摆着几本书,以及一些公共用品。

  讲台上粉笔盒是满的,粉笔很新,只用过两三根。

  一圈下来,只有学生私人物品全都消失不见。

  到这里,范意才回答:“我猜,是他们全体进入了怪谈。”

  “整个高三,386名学生,26位老师。”

  “只有五个人活着出来,看他们要去医院治疗的部分,估计是受了很严重的伤。”

  范意说:“既然这则怪谈的地图没有医院,就说明我们找不找这五个人,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多出来的那一个人。”

  “它也许藏在活下来的那五个人里,也许目前还在怪谈里浑水摸鱼。”

  路白月:“所以你想?”

  范意:“如果是怪谈的话,等下周目,我早读课就去高三的班级转转,看看是怎么个事。”

  这些高三学生是在5月27日消失的。

  而第一堂课,正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