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
己准备。
但荣妃并没有很张扬,内务府准备的是按照品级来的,固伦公主,本身就已经是很高很高的品级了——自来是只有嫡出的公主才能册封为固伦公主的,若非是因着三格格是实际上的长女,再加上这宫里也并没有嫡出的公主,这称号也轮不到她,一个和硕就顶破天了。
得了这实际上的好处,那剩下的虚的,就没必要很在意了。内务府准备的嫁衣你都要挑剔看不上,还非得要自己准备,那你手里得有多少银子,你三格格得有多金贵啊?
没必要这样张扬,所以,内务府那边准备的,荣妃是一点儿没挑刺,立马就应下来了。
三格格这边准备成亲的东西,那蒙古的人也都要告辞回去了,被选上的自然是要回去准备聘礼,没被选上的,留下也没什么用处——也不是没留下的,太后的侄孙女就留下了。
说是给太后做伴儿的,太后自然是很高兴的,她自己没办法回家乡,若是能有个侄孙女做伴儿,那也是很好的。
再后来,这宫里的事情就多起来了。
先是大阿哥成亲,大阿哥成亲之后三格格嫁人,三格格嫁人之后就是太子指婚。
康熙犹豫到年底,终于是定下来了未来的太子妃——瓜尔佳氏家的嫡长女。康熙十分看重太子,这太子妃都是挑挑选选,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定下来,那结婚也必然是要挑一个十全十美的日子了。
本来呢,他是看好了来年春天的,但是不凑巧,未来太子妃的祖母,没熬过这个冬天,死在了年底,太子妃作为嫡长孙女,若是不愿意守孝,就需得在百日里出嫁。
可康熙哪儿能允许太子的婚事如此仓促,再者又想着太子妃年纪也不算大呢,守孝一年出来,这年纪上也不如何妨碍。再说了,太子妃啊,未来的一国主母,若是因着这热孝期间成亲,再给人落下什么话柄,倒是不美了。
于是,干脆拖延一年吧。
太子成亲的事儿暂且搁置下来之后,乌雅秀贞就听说了一件事儿,宜妃惹恼了太后了。
她听说之后还疑惑呢:“因着五阿哥,太后对宜妃总也多几分宽容,宜妃是做了什么事情,竟是连素来宽厚的太后都被惹恼了?”
五阿哥是养在太后跟前的,因着要给五阿哥几分脸面,所以宜妃平日里就算是说话不过脑子,总有几分骄纵,但太后也不如何理会。一来呢,斥责她难免是伤害了五阿哥脸面,二来呢,宜妃也只是个妃嫔,不值当太后如何在意。
太后不是正经亲娘,对后宫的事儿,就总有一种……不太好拿捏的距离,若是太多事儿吧,难免康熙不喜,若是一味不管吧,又太梳理。
太后在太皇太后教导下,也是有几分聪慧的,既如此,那妃嫔的事儿就不管,那是该皇后管的,她一个老婆子上心那个做什么?她只管些孙子孙女的事儿。是孙子孙女,不是皇子公主。就比如说,可以抚养五阿哥,但从不掺和五阿哥上学的事儿,五阿哥当初学汉学多艰难啊,回慈宁宫就哭,哭的太后也心疼,但太后从未找康熙求过情。
这其中尺寸很难拿捏,但至少有一条就很容易做到,那就是妃嫔们如何,她是从不插手的。
这样一来,宜妃想惹怒太后,那当真是有些难度的。
嬷嬷就去打听,这一打听,回来说的时候脸色就有些古怪了:“太后的侄孙女不是留在宫里了吗?宜妃也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对了,误以为这是太后给五阿哥挑选的……”
蒙古嫡出格格的身份,配个皇子阿哥绰绰有余。但怎么说呢,自打先帝那会儿有了静妃的事儿,再有现在皇上宫里蒙古出身的,最高的也就一个嫔。
大家心里也就有默契,随着朝廷实力增强,朝廷和蒙古那边的关系也是有些调整的。刚开国时候,大清和蒙古算旗鼓相当,但现下,蒙古逐渐落后一步,于是蒙古来的,就不能在入主中宫了。
皇子们,谁迎娶了蒙古格格,那就表示中,日后再没有机会继承皇位了。
虽然现在皇上对太子还是十分看重,太子的婚事都是康熙千挑万选的,东宫属官也是康熙层层筛选的,但……自打大阿哥在朝堂上露头,谁都能看出,大阿哥对太子……并非是十分尊重且服从的。
再者,就算是大阿哥心里没想法,架不住朝堂上有人心里有想法——康熙给太子的都是最好的,那总会有人落下的,落下的这些人看不见前途,或者说,一眼就看见前途的顶头了,太子继位也必然是会只重用东宫属官,其余的人除非是特别特别出色,否则怕是难以在太子心里再争夺一席之位了,可谁能说谁敢说,自己就是特别特别出色的呢?
所以守着这看得见顶头的前途一辈子碌碌无为,倒不如……争一争这从龙之功。
宜妃心里不管是什么想法,她这人吧,素来是藏不住事儿,又向来是霸道。也不知道宫里什么时候传出来的说法,反正她就是觉得,委屈了自家五阿哥了。
幸好呢,宜妃不是单纯的没脑子,她还是有点儿小聪明的,她没直接说自己对太后侄孙女不满什么的,而是偷摸摸的见了太后,想和太后商量五阿哥的婚事,说她已经在相看中了。
太后又不傻,一来是五阿哥年纪还小呢,连胤禛都还没成亲,五阿哥就算是要相看,也该是等到下一次选秀,也就是三年后。三年时间呢,还能不够宜妃相看的?
现如今匆忙来说,那必然是因着侄孙女。
她留下自家侄孙女,一是为安慰自己思乡愁绪,二来呢,也是为娘家撑腰,让人知道自家在京城这边有靠山。她本身是没有打算给指婚,将人给留在京城的。
她自己在京城过的并不如何顺,早些年那情况,若非是太皇太后护着,怕是也死在了这深宫里了。既如此,她如何忍心让自家侄孙女也和自己一样呢?
她没这打算,一番好意将人留下,却被人如此揣测,太后就觉得,有点儿受不了。她是太后,心里有气还能憋着不成?那肯定是逮着宜妃一顿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