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10

 大家伙儿挤在一起看十五格格,十三阿哥也看,不过他看了一会儿,就悄默默的出门去了,直接往侧殿,先去看了章佳氏。

  章佳氏屋子里的血腥味已经散了——她现下已经回了自己房间了,产房是产房,生产的时候住一两天,生完了,确定不会大出血,就照旧是要回自己的房间里住的。

  十三阿哥来,自然是察觉不到什么不对劲儿的味道的,他只看出来章佳氏脸色发白,容颜憔悴。十三阿哥就很心疼:“额娘受苦了。”

  他是学的嬷嬷这样说的,如何辛苦了,他却是不知道的。三岁左右的孩子,你指望他如何知道生产的事儿吗?

  章佳氏抬手摸一摸十三的脑袋:“额娘不辛苦,能生下你们兄妹,额娘开心着呢,你昨儿在阿哥所,住的可开心?”

  十三到底还是孩子呢,被吸引开了注意力,就开始说自己在阿哥所的事儿:“晚上吃的烧鸡,我和六哥吃鸡腿,四哥说只能吃一个,怕吃的太多了会积食。早上吃的八宝粥,放了白砂糖,甜滋滋特别好吃。大哥和三哥还来看我们,大哥说等我住过去了,就送给我一张弓。”

  章佳氏温柔的听着,时不时的摸一摸十三阿哥的脑袋。

  章佳氏满月之后,王氏那边就生了十五阿哥,是的,得了个小阿哥。随后呢,康熙就下旨册封了王氏为答应。

  王氏这事儿并不算大事儿,三年一次选秀,次次宫里都有新人,答应贵人,在宫里都不算稀罕。

  更能吸引乌雅秀贞注意力的是朝堂上的一件事儿,有人参奏了惠妃的弟弟,杀了人。

  这事儿原原本本的说,确实是惠妃的娘家兄弟做的不妥当,他是看上了一个铺子想买下,后来一打听呢,知道主家不算有权有势,就打算将正常的购买价钱呢,给压低。

  按照市场价,那铺子得一百多两银子。

  但他只愿意给五十两,压了一半儿。那人家就不愿意,五十两银子呢,对于这种没权没势的人家来说,指不定就是一辈子的努力才能赚得到的。

  再者,谁不知道铺子才是源源不断赚钱的根子呢?人家既然愿意卖掉铺子,那就说明家里事急需用钱的,不得不卖掉,可转头你压价一半儿,还阻拦了其他人掏钱买,断人家活路,那人家能愿意吗?

  这卖家呢,也不是纯心想死,人能活着,谁想死呢?

  但他也不知道是被人利用了还是如何了,大路上拦着惠妃的兄弟,就在大街上痛斥他欺压百姓,仗着宫里惠妃娘娘的身份脸面,为人不善,惠妃的兄弟一鞭子抽过去,人就直接摔了,脑袋磕在地上,人当场就没了。

  大街上发生的事儿,亲眼看见的不是少数,这事儿立马就被捅到了顺天府。顺天府那边呢,就先派人将尸体给带回去了,可他们这边带走尸体,那边就有孤儿寡母穿着孝服,跪在大街上给自家死掉的男人烧纸了。

  烧纸又不是说犯法了,顺天府也只能是暂时驱赶,再加上这事儿闹的大,谁也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再对这孤儿寡母做什么,甚至连驱赶都得是客客气气的,于是呢,他们这边劝走了,那边人又回来了。

  来来回回,事儿更大。

  御史台闻风起奏嘛,事情就闹到了朝堂上来了。

  乌雅秀贞就很疑惑了,这事儿上辈子没有,这辈子,是妠喇家得罪了什么人吗?

  她不好明着打探朝堂上的事情,犯忌讳,就只让人留意了惠妃那边动静。惠妃一开始还是很坐得住的,但后来就开始有些慌了,她大约又怕被宫里其他妃嫔看了笑话,干脆就关了宫门。

  整日里呢,只有大阿哥进进出出的,连八阿哥都不很出门了。

  如此一来,乌雅秀贞打听事情的主意也不成了,她只好是多留意了一些别的动静。

  这事儿闹了五六天,最终是以妠喇家赔钱完事儿,妠喇家拿出一千两银子,换了人家孤儿寡母的谅解。当然,惠妃的兄弟的官职,也被撸掉了。事情影响大,给人印象不好,这样的人若是还留在职位上,那御史台的唾沫能将朝堂给洗一遍。

  惠妃也跟着没脸面,大阿哥那段时间也总臭着脸。

  胤禛回来说,大阿哥在书房里很是不高兴,和三阿哥起了好几次冲突了。

  “和三阿哥起冲突?”乌雅秀贞都奇怪呢:“难不成之前的事儿,竟还是和马佳氏有关?”

  马佳氏是三阿哥的外家。

  胤禛摇头,有个什么有关啊,就完全是大阿哥没地方撒气,找了三阿哥出气而已。三阿哥呢,读书人,打架是打不过大阿哥的,言语讽刺吧……大阿哥能听得懂,大阿哥又不是文盲,大阿哥就直接动手。

  打来打去,还是三阿哥自己吃亏。

  于是,三阿哥嘴上也不叨逼逼了,就背地里给大阿哥翻白眼。

  “那大阿哥这事儿做的可不地道,自家有委屈了,找幕后之人出气嘛,怎么找不相干的人撒气呢?”乌雅秀贞就很不赞同,胤禛也点头:“三哥看起来可真有些可怜了。”

  后来还是太子出面护着三阿哥了,毕竟大阿哥是长兄,他要做什么,胤禛等人也只有劝的,并不敢上手拦着。太子就不一样了,太子虽然是弟弟,但太子是储君啊,身份就不同。

  太子去上书房坐了一会儿,问了大阿哥关于兄弟之间相处的几个问题,问的大阿哥十分不耐烦。但大阿哥也明白,太子的意思,就是康熙的意思。

  所以,到底是收敛了些。

  再随后,福建那边就有了民间起义,因着福建知府,暴敛横征,闹的百姓们民不聊生,于是有人带头造反,冲了官府衙门,杀了知府一家。

  这事儿呢,很寻常——百姓嘛,也并非是逆来顺受的,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