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素锦
的时候,在他面前写下了“妈妈”这两个汉字。当少司命抬头看向他时,两人的目光交汇在了一起,少司命不禁对着他微微一笑。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第二天,当少司命去念幼稚园的时候,他妈妈突然告诉少司命一个好消息——余会说话了!而且,他在家里喊出了“妈妈”这个词!
当然,这一切都让少司命感到无比惊讶和欣喜。
当一个小孩子还处于幼小、脆弱的阶段时,他们对父母的爱是纯粹而真挚的,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他们能够给予父母的东西相对较少。在这个时期,孩子极度依赖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就像温室里的花朵,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才能茁壮成长。
一般来说,父母都会给予弱小的孩子适当的关怀和照顾,这是出于对孩子的本能保护和爱意。然而,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们一方面迫切地渴望长大成人,追求那种成年人所拥有的成就感和自主性;另一方面,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仍然需要父母的供养和支持。
这种内心的冲突使得青春期的孩子变得格外敏感和脆弱。他们急于摆脱父母的束缚,却又无法真正独立;他们渴望被认可和尊重,却常常因为自身的不成熟而遭受挫折。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成长和独立。
然而,这种模仿往往是表面的、不切实际的,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这就导致了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如情绪波动、行为叛逆、与父母关系紧张等。
然而,这种模仿并非真正的成熟,仅仅是对外貌样子的拙劣效仿,犹如幼儿学语、蹒跚学步一般。实际上,他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孩子,而他所模仿的成人话语,实质上更为幼稚。倘若此时父母再如雪上加霜般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对孩子提出过多的要求、希望,甚至是命令,那么往往会在有形和无形之中,给自己的孩子造成一生都难以弥补的心理和身体上的创伤。父母切勿觉得养育儿女就是儿女对他们有所亏欠,事实上,没有几个孩子会认为父母对他们的无条件付出是理所当然的。
通常中国父母常以类似言语和行为如利刃般刺激孩子,可曾知晓此举如无情的剑雨,伤了多少孩子至孝之心?孩子乃人也,他们有自己的权利,并非父母的私产,亦非任父母摆布、成为谈资、炫耀资本及人生砝码之工具。孩子为人,有最基本的人之需求,如阳光雨露般不可或缺。
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有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莉莉。莉莉的父母非常疼爱她,这本是温暖美好的事,可他们却在“爱”的驱使下逐渐走偏。
有一次,莉莉和邻居家的小伙伴汤姆在院子里玩耍,两人因为争抢一个玩具起了争执。莉莉的父母听到动静赶来,没有了解事情全貌,便觉得是汤姆欺负了自己的女儿。母亲心疼地将莉莉护在身后,对着汤姆大声呵斥:“你怎么能这样对莉莉,以后不许再跟她玩!”父亲也一脸严肃,警告汤姆别靠近莉莉。
汤姆被吓得眼眶泛红,委屈地跑回了家。莉莉望着小伙伴离去的背影,心里满是失落。她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要这样做,明明玩具大家都可以一起玩。
在之后的日子里,莉莉时常看到汤姆孤单的身影,想过去和他说话,但是他却又被父母阻拦。慢慢地,莉莉变得沉默寡言,失去了往日的笑容。她知道,父母是出于对自己的爱,可这样的爱却伤害了汤姆,也让自己变得不快乐。
这个小镇上发生的这一幕警示着人们,爱应该是包容和理解,而非打着爱的旗号去伤害别人,否则这份爱只会带来伤痛与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