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我是守诺之人

  大丫家的西瓜,摘了两茬卖后,市场上西瓜就多了起来。

  小周就没有派人过来摘了,卖不上价!

  早春豆茬出来,金德顺与老周氏在地膜里套种了绿豆,边头上种了红小豆。

  小瓜秧比西瓜秧败的要早。

  力用过了,便不再开花了。

  金德顺留下十来棵浇了水,希望能够再开花结果,可以摘给家里的孩子们吃。

  其余的小瓜秧就被他给砍掉了,稀稀疏疏种了豇豆和玉米。

  豇豆爱拖秧子,就让它们往玉米杆子上爬。得风结荚多。

  一亩三分地早春花生也可以拔了,如小周所说卖鲜花生。

  星期六下午,大丫拔了两小段花生,摘了两口袋鲜花生,差不多百十斤,想着先去试试水。

  第二天是星期天,大丫让金明挑着鲜花生,她自己则挑两泥包西瓜,大概有七八十斤的重量。

  隔河十里远,确实运输不方便!

  大丫咬着牙,把西瓜挑到渡口,轻轻地把西瓜放在地上,才狠狠地喘着粗气,让心脏好受些。

  般靠岸,等单身行人先上船,金明伸手接过大丫手中的扁担,轻松地把西瓜挑上船,大丫也赶紧地上了船,站立,把西瓜扁担接在手中往上拉紧,防止西瓜从泥包里滚出,再滚进河里去。

  大丫对于金明的举动,很满意。

  觉得他也在努力地改变,让自己努力改变为一个称职的父亲。

  金明下了船,又把花生挑上船。

  对于经常卖菜的大丫,几个摆船人都认识她。

  随着土地再次动荡,分包到户。

  渡口也没在设置单独收费的了。

  应该是被四家人给承包了。

  两家一组,分单双日来摆船,谁摆谁收钱。

  大丫直接掏了一块给了过河费。

  因为自己父女各自挑着一副挑子,占了整个船头,上下都耽搁时间。

  下了岸后,大丫从泥包里捡了一个三斤左右的西瓜送给摆船人。

  摆船人也没有推拒,直接收下。

  父女二人挑着担子,直奔大菜场。

  大丫首先找到小周,把花生直接兑给了他。

  小周说:“金凤啊,现在垓下市场还没有鲜花生出现,我也不知道能卖什么价,我先卖卖看,咱爷俩再谈价钱!”

  大丫爽快答应:“周叔,花生交给你了,你当家,卖完随便你给我多少钱。”

  大丫说着,从泥包里挑拣两个大的西瓜抱进小周商行里:“哥哥们辛苦了!

  来,这是妹妹犒劳你们的!”

  大丫说完,爽朗的哈哈大笑起来,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眉眼弯弯。

  安排好花生的归宿,大丫就让金明回家。

  她则找了菜场的一角空地上,把两只泥包放在那里,把扁担抽出,放在脚下,把泥包铺平整,把大大小小的西瓜堆放在一个泥包上摆放好,等待着顾客光临。

  拢共挑来十六个西瓜,送出去两大一小三个。

  泥包里还剩十三个。

  大丫的左右都是农家来卖菜的,有韭菜,边摘边卖。

  有茄子辣椒豆角子,都不多,见样一点。

  他们的年岁大些,自家地种的,带来卖,多少见个现钱。

  不一会儿,就有人问大丫,“小姑娘,你这西瓜怎么卖?”

  大丫说:“五毛!”

  那问价之人是一名四十多岁的妇女,看她穿着不像是农村人,因为她的手腕上还戴着一只手表。

  “现在西瓜哪有这么贵?没想到小姑娘长的过漂亮,这么会要价?”

  大丫笑,眉眼弯弯!

  “阿姨,瞧您说的,长漂亮又不是错!

  要的高,五毛钱一斤也不算高呀?要知道我从河南挑到这里流了多少汗啊?不就是想多卖两个钱攒学费!”

  “哦?你是坐船过来的?”

  妇人问道。

  大丫点头,“可不是吗?要不是隔条河,直接顺路,我就用板车也能多拉一些过来卖!”

  “贵了!大前天,我买了两个才一块钱三斤。”

  妇人嘴上说贵,脚步却没抬,反而蹲下身来,抬手敲起了瓜来。

  大丫家今年点的西爪是圆形的,不像去年点种的是长椭圆形的。

  这个品种是青皮黑道子纹路,跟地雷一样,让人看了舒服顺眼。

  妇人拍拍打打,几乎把十三个瓜敲了个遍。

  最后她从十三个瓜里,挑出六个个头大,比较圆润的西瓜出来,对大丫说:“小姑娘,你也别要五毛了,我呢也不和你讲一块钱三斤,咱就四毛钱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