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天山脚下第一团

  一场惊心动魄的戈壁擒贼记划下句号,红色解放回归正途。

  由于刚才浪费了不少时间,霍雁行问她们,是想再开八十多公里直接到哈密,还是就近找地方休息。

  “勿用休息,按你们的行程走就好。”倪女士说。

  姜南点头。刚才她听了苦主大叔们的控诉,才知道大车拉货都有时效限制,延误了订单可能分文不赚甚至倒赔。

  尽管经过一番折腾,突然从兴奋状态松弛下来,她的确有点犯困。看倪女士也悄悄把手背在身后捶打老腰。但无论如何,她们已经承蒙热心免费搭车,不能再让人因为帮助她们而蒙受损失。

  霍雁行却说:“十三师的红星四场就在前面不远,老人家想看看吗?顺道的,不耽误。”

  听说是兵团农场,倪女士眼睛一亮:“顺道的就好。”

  她闭着眼睛想了想,敲敲太阳穴又说:“脑子是真不的不灵光了,我怎么不记得有个十三师?”

  “你可能离开新疆早,十三师成立也就二十来年。”霍雁行说。

  倪女士掐着手指头算年份,又问现在新疆有多少建设兵团还在。

  霍雁行不假思索:“十四个师,一百七十八个团场。”

  倪女士叹了一声交关好,取下眼镜擦起来。

  姜南靠着床栏打呵欠,突然发觉事情不简单。

  她对那段历史一无所知,也没兴趣深入了解,听过倪女士的回忆便觉得是边疆版本的知青上山下乡。兵团应该只是属于特殊时代的过去式,早已完成历史使命,仅供纪念和追忆。

  没想到竟然是个进行时,还在不断扩展。

  她突然开始好奇,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霍雁行正在向倪女士介绍,说十三师虽然成立不久,但几个红星团场至少有五六十年历史。红星四场是新疆最东边的中心团场,又被称之为“入疆第一团”,既有农场也有牧场,近些年发展得不错。他们即将经过的骆驼圈子就属于这个团场。

  那里原本只是一片荒漠,长了些骆驼爱吃的骆驼刺和旱芦苇。过去从陕甘和蒙古来的驼队千辛万苦穿过戈壁,就在这里歇歇脚,勉强算是个驿站。现在已经开发出不少农业用地,还在连霍高速路旁修建了服务区。

  听完他这干巴巴几句话,姜南想象出一块比星星峡镇稍微大一些的地方,被更荒凉广袤的戈壁沙漠包围。

  她一点点啄着脑袋,脑海中是灰黄色的砾石荒漠,被铁丝网和土路分割成几块。一部分长着稀稀拉拉的棉花,一部分跑着七零八落的骆驼。也有些高高矮矮的房子,沿着高速公路散开。忽然狂风卷来漫天黄沙,白昼变成黑夜讲一切吞没。

  突然车身一斜,继而一颠,大约是下了高速。只听霍雁行说:“前面就是红星四场。”

  姜南抬起眼,瞳孔猝不及防涌入一片绿色。

  她终于相信,在穿越戈壁沙漠之后,旅人即使身在绿洲,也会疑心是海市蜃楼。

  他们没有疯,一定是这片土地疯了。

  车前方是一马平川的柏油路,路两侧钻天杨枝干挺拔,绿意盎然,如列队的士兵等待检阅。

  透过树与树的间隙,她窥见了一方接一方整齐的田地。水渠银白如带,环绕住棕褐色的泥土。土间新苗初长,颜色是再娇嫩不过的浅绿,风一吹,金晃晃的阳光起伏如绸缎。

  “是条田呀!”倪女士扶着眼镜朝外张望,“一看见这样的条田,就晓得是新疆了。”

  “条田?”姜南不解,“和普通农田有什么不一样吗?”

  “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网,渠相连,这就是条田。”倪女士喃喃道,“要足够大,要四四方方,平平整整,能开拖拉机,能用机器灌溉。军垦军垦,我们建设兵团的目标就是把荒漠开垦成这样的田地。”

  说着说着就变成了唱:“人人都说江南好,我说边疆赛江南。哎来来来,赛呀赛江南,林带千百里,万古荒原变良田。”

  艾力举手:“我也会唱撒,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积雪融化灌农庄,戈壁沙滩变良田,来来来来来~”

  “这样肥沃的农田,真的是从戈壁滩变来的?就是莫贺延碛那样的戈壁滩?”

  不等姜南说服自己相信,前方的景象再度让她睁大了眼睛:宽敞平坦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店铺,徐徐而过的小汽车和自行车……

  “错喽错喽,这是开到哪个城里来了?”倪女士的声音微微颤抖,“团场哪能是这样的。”

  但路边的标志,商店的招牌都告诉她们,这座小城就是红星四场。

  霍雁行找了个地方停车,陪着她们步行进入小城中心:“这里应该就是场部。”

  又向姜南解释:“场部就是团场的中心,集中了各种办公机构,还有学校和工厂。场部周围是具体负责生产的连队,还有各个连队的农场和牧场。”

  倪女士鞋底哒哒哒叩击路面:“我们的场部可都是泥巴路。后来把泥瓦房推了,修了座苏联式大平房,都夸老气派了。”

  她们在小城的中心广场散了会步,享用了干净整洁的公共卫生间,又坐在花坛包围的凉亭里看一群小孩踢足球。

  时间突然变得宁静而温和,就像姜南旅行过的那些南方小城。

  只是一抬头,就能看见天边的巍峨山影。

  霍雁行说,那是喀尔里克山,天山山脉的一支。那里终年积雪,是红星团场的水源地。<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