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
,点燃宦官和外戚之间矛盾的引线,让二者鹬蚌相争,自己渔翁得利,再拥立年不满两岁的刘合登基,以取从龙之功。
整个计划中,最危险的部分——阻挡大将军的手下支援大将军,并斩杀其残余势力,袁逢交给了袁绍。
最简单的部分——看住刘辩,再去刘合面前刷好感,袁逢交给了袁术。
袁绍内心,对家族的怨气,在这个血腥的夜晚,达到了顶峰。
且不提,注定继承家业,最后摘桃子的兄长袁基,他和袁术同样是在外打拼,他处处强于袁术,可家族内,袁术总是事事优先于他。
只要他在这个家,一天不获得超过袁逢的权柄,一天就要忍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他知道袁逢能到今天的位置,和袁氏与宦官的私下往来离不开关系。
因此他怎能不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呢?
在得知两个皇子都被宦官掳走后,他心里第一反应是——天助我也。
袁术那朽木,这么简单的任务都完成不了,这次之后,袁逢总能对他另眼相看了吧。
于是袁绍摒弃前嫌,带着心虚的袁术一起,顺利地将宋奇的弟弟宋穹斩杀,又在皇宫内大开杀戒,搜寻宦官与外戚势力的残余。
他们将太后的嘉德殿围住,逼迫太后交出宋皇后。
“宋氏勾结宦官谋反,宋奇、张让等谋主皆被捉拿下狱,还请太后交出罪女宋氏!”
皇帝死了,皇子逃了,太后一夜之间,成为皇宫里地位最尊贵的人,太后不交人,袁术想硬闯,被袁绍拦下了。
“你是想造反吗?”
袁术觉得袁绍这话说得实在可笑:“造反?是谁在皇宫里大肆杀戮?如今宋奇兄弟已死,宦官又被你杀了个干净,宫里发生了什么,还不是一句话的事?你还在顾虑什么呢?”
袁绍当然是顾及名声!
他和袁术不同,袁术可以从袁逢那里得到兵马和门客的效忠,但他不行,大将军宋奇和弟弟宋穹死后,他们的手下群龙无主,都投降了自己,在他们面前,自己一言一行都要摆出世家的风度才行,若像袁术那般莽撞,如何服众?
袁绍不同意硬闯,袁术见兄长风头正盛,也不好顶撞他,只能陪着他,在嘉德殿外干耗着。
但真耗下去,也不是个办法,袁绍左右思忖,反正现在大事已成,一个没了外戚权势的皇后也影响不了什么,再加上宫廷政变着实血腥,于名声不善,于是他指挥袁术,让他带人打扫皇宫、搬运尸体,明日便开宫门,召集朝臣,公布宦官和大将军谋反一事。
“凭什么我去?”袁术蹬鼻子。
“那你去杀宋氏余党,我去清扫皇宫。”
“……我去,我去还不行嘛。”
黄河渡口,护送皇子车架,化名“士邑”的贾诩和卫召发生了争执。
贾诩认为,应该送两位皇子回京。
“皇子流落在外成何体统?袁氏意图行刺,禁军难道会坐视不管?”
卫召却道:“禁军就在袁氏的手下,如何管?我们好不容易死里逃生,如今士大人让我们回去,难道士大人也是袁氏的人?”
赵忠被夹在中间,劝也不知该如何劝,劝卫召吧,他的意见和卫召是一样的,他也不想回去啊。
劝士邑呢,他又担心士邑一气之下,舍弃他们走了。
可是卫召这么和士邑争论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啊,他们到底是瞒了士邑,皇子回宫其实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是他们两个回去就不一定了!
眼见士邑对卫召的话越发怀疑起来,赵忠担心士邑发现端倪,正准备去劝卫召,却听见天边马蹄声如雷动,远处道上掀起烟尘,一队兵马直直向着他们所在的渡口而来。
贾诩立刻调兵布阵,拉开弓弦,将皇子的车架保护在后面,卫召见势不对,不顾赵忠的反对,也钻上了马车,马车逼仄,他便直接将刘辩抱起放在自己腿上。
为首的将领却在这时主动下马,走上前来。
“凉州刺史董卓,奉袁太傅的命令,来接两位殿下回京。”
贾诩听见对方的名字,瞳孔一震,脑海里飞速运转,很快掩饰住情绪,并未下马,也未松开弓弦,而是用怀疑的眼神质问董卓。
“太傅怎知两位殿下在此?”
董卓被人用箭矢指着,也没有生气,反而是仰头,看向贾诩:“我见这位将军身形挺拔,身边将士各个训练有素,不知是何人门下,为何要帮着反贼,挟持殿下呢?”
赵忠躲在马车后面,听见来人是董卓,心已经凉了一半,又听见董卓说自己是反贼,立刻急了。
卫召怀里抱着皇子,想伸手去拉都来不及,赵忠直接掀开车帘,站在马车上大声喊:“士大人别听他的,袁氏才是反贼!”
董卓听见这话,有些诧异,没理会赵忠,而是对贾诩道:“将军可是交州士家?”
贾诩皱着眉,点头道:“将军不敢当,邑南下赴任,遇见贵人车架,自当护其周全。”
董卓突然朗声大笑:“士大人快快弃暗投明吧,您这是被这阉竖给骗啦!”
赵忠听到董卓居然想拉拢士邑,急得破口大骂:“凉州刺史董卓狼子野心!屯兵京郊,蓄意谋反!洛阳城谁人不知!?”
“士大人莫听他一面之词,他说奉太傅命令接殿下回京,谁能保证他没有撒谎